閱讀歷史 |

第一百零一章 中秋再會(七) (第3/3頁)

加入書籤

佟秉清總結道,

“我明白了,這英吉利女王說是要自出本錢,實則是以公司之名,彙集海上群商,以國家之名,壟斷天下海利。”

徐知溫笑讚道,

“佟二叔好聰明,範掌櫃早誇您不同於一般的鄉間胥吏。”

佟秉清笑了笑,道,

“不敢當,我只是好奇,英吉利距我大明數萬海里,那英吉利女王即便要創立公司,如何會願與我大明合作呢?”

徐知溫笑道,

“佟二叔有所不知,自隆慶開關以來,我大明之絲綢、瓷器與茶葉遠銷海外。”

“西洋國民因受蠻夷統治,粗陋淺薄,從未見過這般精美華貴之物,我大明作為精品產銷之地,自是飽受歐羅巴諸國關注。”

佟正釗知道徐知溫的話有一點誇張,不過誇張得並不過分,起碼十之七八說的是實話。

歷史上因為中國產品的大量外銷,而在歐洲掀起的“中國熱”真正達到頂峰的時間段其實是十八世紀上半葉。

那時的歐洲諸國還沒完全進化成列強,中國也沒完全淪落成一個落後得可以任意宰割的物件。

十八世紀的中華帝國在經過傳教士的不斷記錄與報導後,以最理想的形式與形象被介紹到歐洲,其國際形象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與高度文明的大帝國。

中國特產大量進入歐洲之後,很快因為其精良的工藝與優良的品質成為上流社會顯示財富的奢侈品。

中國茶葉被上流社會當成包治百病的良藥,中國瓷器被視為“東方的魔玻璃”,通常只有在王宮和貴族的客廳裡才能看到。

中國的上等絲綢也受到歐洲皇室的極大歡迎,由於當時歐洲生產的絲綢質量還比不上中國,於是有些無量商販便會在假貨上繪上中國式圖案並註明“中國製造”,冒充中國絲綢進行出售。

甚至因為“中國熱”的出現,連歐洲皇室的生活方式也被帶動著開始以“中式”為標杆。

歐洲的國王們會穿著中國服裝出現在滿朝文武面前,大臣的夫人們乘轎子,戲園子裡演出中國的皮影戲,富人在私家花園的中國式亭子裡閒聊,文人端著景德鎮的茶碗品茶。

這股“中國熱”一直持續到了十九世紀,直到“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在歐洲人眼中才徹底變成了一個落後愚昧、停滯不前的野蠻國度。

因此徐知溫在萬曆十五年提出“歐洲人特別需要中國產品”的觀點,並不全算是假話。

以現代人的角度,佟正釗甚至可以理解伊麗莎白一世能接受中國商人加入東印度公司的原因。

根據後世史書記載,萬曆二十四年時,伊麗莎白一世曾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使者約翰·紐伯萊經海路輾轉交予萬曆帝,信中表達了中英兩國開展海上貿易往來的願望。

可惜的是,使者約翰·紐伯萊在途中遭遇不幸。

雖然信件沒有丟失,但卻成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終身遺憾。

由此可見,伊麗莎白一世的確自萬曆朝開始,就希望與中國達成海貿合作。

可現在的問題是……

佟正釗看向自己面前笑而不語的徐知溫。

——英國人是怎麼在萬曆十五年找上在倭國的範明的呢?

喜歡大明萬吏請大家收藏:()大明萬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