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第2/2頁)
高師七九屆文藝班司有林讀後感:
學生如今雖目力漸衰,視物偏光日甚,然捧讀您的長篇自感測懷不已。晚輩才疏學淺,未敢妄評鴻篇,惟將幾點觸動心絃之處謹錄於下:
其一,師長立身處世如青松傲雪。縱遇濁流橫溢之時,猶能持守道德法度,心似明鏡不染塵埃,此等風骨實乃濁世清流,堪為後世師表。
其二,師長巾幗氣魄勝鬚眉。昔日雖值濁世浮沉,猶持冰心玉壺,克己奉公。以纖弱之軀勇挑千鈞,扶貧弱於困厄,聚人心於渙散,眾望所歸之核心。非特為女中豪傑,實乃赤心昭昭,永耀黨旗之輝!
其三,浩然正氣貫長虹。直面寒刃凜然無懼,生死搏鬥全憑赤誠肝膽。這般無畏氣概,令多少男同胞亦要自問能否企及?
其四,情比金堅見真章。與蔡老師相知相守之傳奇,非獨月老紅繩系就,實乃兩心相映跨越時空之證。重重關山終化鵲橋,此中至情足令金石為開。
其五,處世智慧蘊仁心。待領導不諂不媚而守節,處同事傾情相助分憂解惑,誨學子寬嚴相濟存餘地。此等通達之境非大智慧者不能為。
展卷如鑑長河奔湧,師長以血汗為墨,以筋骨作筆,於黑白交織的歲月間書寫知青史詩。觀今日神州萬里,當年播撒之青春火種,早已化作滿天星斗,照亮後來者之路。晚輩臨書感懷,謹以心香一瓣,敬獻於這段鐫刻在共和國發展史上的青春史詩之前。
二〇二五年四月廿一日
文下留言選;
作者:我透過自己在紅土地上的成長故事,用以感謝許多恩人,與大家見證了那段中國準備改開初期的大變化,和在我們小人物中的影響,還有紀念我們的高安師範學校,為她留下一點影子。
司:不要太累了。蔡先生會心疼的。
作者:他說我做了沒有意思的事,現在的人誰會看這種書。
司:汪老師:蔡先生的觀點確有可取之處。關於過往苦情的講述,我女兒直言“奧特了“,年輕一代的隔閡令人無奈。但您耗費心血寫就的文字,在“老四屆“群體中仍具現實意義:
1. 歷史傳承價值
我家黃老師的弟妹及年輕一輩,主動了解我們這代人的生存實況,證明時代記憶需要新生代接力。
2. 精神療愈功能
這部作品實為心靈深處的“祭奠“,將半生委屈、畢生感慨傾瀉而出,恰似開啟閘門的洪水,唯有徹底釋放方能得解脫。
3. 永恆存在意義
文字一旦付梓便超越個體侷限,其存在就有無限價值。可以斷言:當創作成為生命本能,便不必糾結於世俗評判。
創作本身已是最好的生命存檔,留待後世在時光長河中打撈這份真實。
作者:說得在理,入吾心扉!當前我們是被新一代“奧特”的老一代,我們的經歷中也有值得思考的微弱光芒。寫真實的回憶錄,其價值就是讓後世積累經驗,分析提取需要的部分,來慢慢為建成人類最美好的社會添一塊瓦。
耿堅編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這其中包括國家記憶丶地域記憶丶群體記憶,等等,個體記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個體記憶充滿生活細節和真實感,還原歷史場景,復刻保留容易流失的珍貴資料,這些都是其他所無法取代的。對寫作者來說,對往事的真摯回憶和書寫,不止是對歷史的交待和心情的解脫,而是人生繼續前行的新的起點和推動力。
網上讀汪建華自傳體小說《紅土地記事》有感
張幼鳴
閉目安神扼制情,此書出版必成名。
歸來人物添汪氏,寂寞風煙憶子卿。
魂在他鄉雙鬢白,影隨往事十年聲。
相逢老表少追問,一說因緣莫自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