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帝國大基建 (第3/4頁)
中間某段修好之後,已經能產生利潤,那些利潤都將會反哺國庫,所以說,投入進去兩千萬兩,到時候光是稅收能收回很多。
而那兩千萬兩帶來的拉動效應,將會十分巨大。
大基建的帶頭作用,方書安經歷過的時代體現的更加明顯。
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美利堅的大基建運動,不但讓他們成功躲過兩次經濟危機,更是讓他們站在世界之巔。
一直到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世界一極,都有大基建的影響在其中。
至於華夏,那就更不用說了。
二十世紀末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大基建,直接讓華夏彎道超車,用二十年的時間,將身前眾多國家拋在身後,成功超越美利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
當然,要比國民產值,或許還差上一點。
數個例子都證明,大基建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帶動,是騰飛似的發展。
方書安當然知道,正在醞釀著科技革命的聯合王國,現在有怎樣的爆發力。
當他們完成蒸汽革命之後,成為世界工廠,聚斂全天下的財富。
有方書安在,他當然不會讓聯合王國有這樣的機會,要不然也不會留著尼德蘭的艦隊不進攻。
就是要讓他們有精力去牽制聯合王國。
等到大明的遠洋艦隊能到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時候,什麼尼德蘭王國,聯合王國,都將匍匐在大明腳下。
“若是分作十年,事情自然可以幹,不過我們需要重新進行計算,看看債券和貸款的比例要怎樣發行。”
李汝華對於貸款的事情,很是上心。
因為交通銀行和海發銀行成立之後,存錢有利息的事情,讓很多底層人動心了。
他們和有錢人的做法不同,國債和其他債券,聽上去很美。
但是對於大明的百姓來說,還是有些過於超前。
很多人覺得,將自己的錢拿去給別人建東西,會是有來無回的局面。
有了銀行存款這樣的事情,小富之家大多選擇將錢存在銀行,吃著利息。
存款有了,貸款的問題也就隨之而來。
銀行不是慈善機構,他們拿到錢,自然是要產生利潤,如果都在庫裡,誰來替他們付出去利息?
而貸款的問題,比存款還難。
存款只需要收到人家的錢財,並且作好記錄,等著來提取就行。
貸款的話,起碼涉及到抵押物,還有估值等問題。
這些對於大明來說,都是新興的東西。
尤其是涉及到儲戶的資金,所以兩家銀行放出去借款的時候,都是謹慎的很。
他們現在的借款物件,要麼就是地方官府,要麼就是有戶部背景的商號,要麼就是有實體抵押物的工廠等等。
其他中小商戶,想要獲得貸款,難度很大,又因為手續繁瑣,所以很多人最後選擇放棄。
最後的結果就是,銀行按照現在的信貸比,等到年代結算的時候,會是虧錢的狀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