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60章 科學院 (第2/6頁)

加入書籤

若論這事,那位絕對可稱‘聖’名!

就算是那位經萬人之口的‘夫子’比之那位或許都只在伯仲間。

一位活人,一位塑智。

倉稟實而知禮節。

只有讓所有人能夠吃得飽了,那什麼開啟民智、解放勞動力都是很簡單的事情。

畢竟懶才是人類能夠得以發展的原始動力這句話也確實沒錯。

但是現在的話,如果想要完成對於糧食的增產,可能暫時也還涉及不到雜交的層次。

只需要對於現有的糧食完成優良品種的選育。

這一件事情只要真的做成了,那大魏的糧食產量絕對能夠在短時間內增長三到四成。

只因為一點,現在大魏所有農戶耕作所用的種子大多都是自家留出來的。

這樣親代母本所繁育出來種子再進行耕作選種。

短時間內或許糧食產量會有所增長。

但是隻要時間稍稍放長,其所產出的糧食就會在達到某個峰值後逐漸開始下跌。

而不懂其中原理的農戶,大多會把減產的問題歸結到土地肥力不足上。

然後就是再開荒開墾。

原有的土地就會進行拋荒。

最後的下場就是如今都能明眼見到的黃河水渾。

也就是水土流失。

任何的問題從來都是一環套著一環的。

黃河沿岸的水土流失造成了黃河河床的抬高。

黃河河床的抬高導致了黃河兩岸原本應該肥沃的土地變成荒地。

然後就是黃河改道。

一切又再度進行迴圈。

要知道周初,關中這片地方可是周王室欽定的養馬地!

非水草豐沃者而不可養馬。

最初的關中,可是真正的沃野千里!

之後就是秦的高速發展。

人口暴增的情況下,國家對於糧食的需求同樣也會急劇膨脹。

然後問題就又回到了最初。

而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在後世就算是隻上到了初中的孩子都能拿出來部分正確的回答!

基因退化!

而這個問題在後世又被解決得極其徹底。

那就是規範化出產的優良作物種子。

誰都知道買來的種子比自家留的種子更好,時間長了,也就沒有什麼人去自家留種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