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零四章 南宋經濟大發展 (第2/3頁)

加入書籤

但是戰爭時期,泗州被金軍控制,盱眙由宋軍控制,兩岸劍拔弩張,隨時準備開戰,形勢十分緊張。

即使如此,有的商人卻不顧性命安危,經常渡河往返走私交易,可見其中利潤豐厚。

沈該心想,與其讓商人在其中牟利,倒不如由官方管理交易。如果能在淮河沿岸灘塗置辦榷場,先行試點,倒是個不錯的嘗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正好紹興元年後,宋金進入對峙局面,暫時也不會大動干戈,正是嘗試的好時機。而且盱眙正好是宋金兩國的交通樞紐,人來人往船運發達,置辦榷場肯定會有成效。

說幹就幹,沈該開始選址。

畢竟榷場是要和金國人交易的,為了防止金國的暗探混進城內打探軍情,沈該決定把榷場建在城外,地址就在上碼頭浮橋舊址的河灘高地上。

這樣選址有三個好處:一是防止金國探子入城,保證安全;二是這裡地勢開闊,盱眙守軍可以在城牆上隨時監視;三是這裡地處渡口,方便客商往來。

因為原來浮橋已經毀壞,所以沈該命人把原來的橋基改做碼頭,擺渡通航,方便運送商販和貨物。

然後,沈該又在碼頭附近圈地數十畝,建起了圍牆和簡易房屋,不到一個月,一個初具規模的集貿市場就已經完工,內有廳舍近千間。

南宋商人攜帶貨物到達盱眙後,榷場官吏根據攜帶貨物價值的多少,區分為“大客”和“小客”。

大小區分標準是一百貫的貨值。

攜帶貨物價值在一百貫以下的人被稱為小客,沈該允許他們十個人一組聯保,登記姓名,集體去泗州與金國商人貿易。

這十個人裡面任何一個人當了漢奸或者違法,十個人全部要坐牢。

而大客一律不準過河,只准留在盱眙等候金國商人前來交易。

官府怕這些大客的財富流向敵國,也就是轉移財產,幫助了敵人,所以限制貿易。

交易時,宋金商人不見面,各自待在一間房內,把貨物交給南宋的主管官員或者掮客,往來議價。

這麼做主要是防止商人之間相互串通,或者傳遞情報。

達成交易後,沈該對交易雙方每一方收取貨物價值千分之五的稅錢,掮客還要收好處費百分之一左右。

即使是如此苛刻的交易條件,南宋的商人們都趨之若鶩。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有資格進入榷場交易,必須有官方的資質認可。

沒能進入榷場的商人,就只能走私了。

走私的具體數額無法統計,據有人估算,光州今河南潢川)西邊的走私據點鄭莊每年進入金國的貨物,就計有茶葉幾十萬斤,牛七八萬頭以及大量的金銀、銅錢。

還有一些南宋商人乾脆繞過防備嚴密的宋金邊界,從海上走私貨物到金國控制下的山東。

而那些邊境的官員和出使金國的大臣、隨員們則利用職權,與金國商人私下交易,牟取灰色收入。

盱眙榷場試行成功後,淮河對岸的泗州金人也開始效仿,很快在州城南門外原浮橋基處的河灘上辦起了榷場。

從此以後,兩地榷場隔河相望,以隔日交易、輪番交替的方式,分別在盱眙、泗州設市,邊界貿易搞得紅紅火火,熱鬧景象不輸廣州和泉州這樣的海洋港口城市。

宋金榷場貿易廣泛,交易物品種類繁多。

南宋向金國輸出的物品主要有茶葉、絲織品、布帛、象牙、犀牛角、各種果品以及生薑、陳皮、乳香、檀香等。

金國向宋朝輸出的物品主要有皮革、食鹽、珠寶玉器、人參、松子、北綾、北絹、藥材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