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回村 (第2/2頁)
王林聞言,微一凝神以神識探之,唇角不覺浮起笑意——此子非他,村中舊識也,嘗屢纏其父授木工之術。
王林輕輕推扉而入,但見庭中一佝僂老者,乃其父也。王林低喚一聲:“爹,鐵柱回來了。“
其背微顫,手中器具砰然墜地。回首見立一青年,約二十許,眉目間依稀舊日稚子模樣。
“鐵柱?“王父以袖揉目,老淚簌簌而落,未覺也。
王林趨前攬父入懷,拭其頰上清淚。退而跪地,垂首道:“不孝子鐵柱,離鄉五載,未歸膝下。“
“真個是吾兒!“王父顫抖扶起,上下審視,喜溢眉宇,連聲道:“長高了,壯實了!善哉,此乃吾兒也!“
俄而一婦自內室步出,鬢髮微霜,見王林立於庭中,痴立良久,淚如斷珠,簌簌然滴於襟前。
王林膝行至婦前,垂首泣曰:“娘,鐵柱回來看您了。“
“汝...“婦人撫其面,哽咽不能成聲,“汝何忍棄父母五載?汝於心何忍?吾與汝父,朝思暮想,夜不成寐...“言畢,竟抱王林放聲而哭。
王父睨之,叱曰:“婦人淺見!吾兒已成仙道,當以大道為重。汝如此作態,豈不令鄰里恥笑?小六,汝且回罷,吾已遣人告汝母,待汝師兄歸後,自會喚汝。“
小六喜不自勝,連連稱諾,臨行時豔羨地瞥了王林一眼,匆匆而去。
是日,王母特備一桌珍饈,皆王林少時所嗜。三人圍坐,互訴別後景況。王林述修煉之苦,雙親言思念之切,言語間,悲喜交加,唯見骨肉情深。
王林修行多年,早已辟穀不食,然此日食母所烹,竟覺齒頰留香。
談次,雙親詢及一月前恆嶽異變之事。王林略一沉吟,詭稱:“恆嶽已遷址他處,兒此後不得常歸,父母善自珍重。“二老聞言,不疑有他,唯囑其保重身體而已。
五載光陰,鄉里變遷甚多。幸賴四叔周旋,父得索回祖產,家道漸豐。今制木為業,已不親執斤斧,反收徒授藝,傳其家學。
小六穎悟絕倫,得父真傳十之五六。王林聞之,微笑道:“爹,適才觀小六所作木雕,已有可觀,豈如汝所言遠不及兒?“
王父鼻哼一聲,傲然道:“差之遠矣!彼輩安能望汝項背?汝年方八歲,吾即授汝木藝,彼時所制,已勝諸童多矣!“
王母慈顏含笑,接言道:“然也。吾兒自幼聰穎過人,村中誰不稱道?今汝已長成,娘聞仙人亦可為婚配之事。汝此番歸來,莫急著走,且隨娘去相看幾家。若有合意者,便聘一房回來,可好?“
王林聞言一怔,苦笑道:“娘,孩兒尚年輕,此事不急。“
“小畜生!村裡與你同齡者,孩子都能滿地跑了!“王母嗔怒,瞪目而視。
王林無奈摸鼻,賠笑道:“孃親息怒。成家乃人生大事,容孩兒再歷幾載,必為孃親帶回一位賢媳,可好?“
王父見婦復欲言,乃輕咳一聲,正色道:“汝婦道人家,安知仙凡之別?吾兒乃金仙之體,所擇何人,豈汝俗輩可度?此女必非凡骨,方能匹之。汝且寬心,待汝兒攜一仙眷歸家,汝便知足矣。“
王母聞言,語塞良久,乃低聲嘟囔:“仙人便了不起?能五年不歸家。吾若有仙媳,恐十載亦難見一面矣。“
王林聞言苦笑,方欲分辯,王母瞪目叱之:“住口!聽汝父言。汝此子定是眼高於頂,村中女娃皆不入眼。且待為娘看看,汝究竟要擇何等仙姝?“
王林見母慍色,忙陪笑道:“孃親勿惱。兒必擇賢良淑德者為媳,定不負孃親所望。“
及至食畢,王父王母似有千言萬語,盤問王林修煉、遊歷諸事,絮絮叨叨,直至夜深方休。父子母子三人同榻而眠,絮語至雄雞三唱,方各安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