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222鄭虎臣為民除害 (第2/2頁)

加入書籤

鄭虎臣的父親鄭塤是一個愛國文人,曾在賈似道的父親賈涉官府裡當過文員。宋理宗登基後,鄭塤提任越州同知。賈似道得寵後,鄭塤時常發表對賈似道把持朝政的不滿言論,尤其對賈似道的“主和怯戰”的做法十分反對,上書朝廷要求加強軍隊建設、抵禦外敵侵略。賈似道父子對鄭塤恨之入骨,在百般拉攏不成的情況下,就常常找藉口進行打壓,還效彷秦檜以“莫須有”的定罪手段,把鄭塤殺害了,鄭虎臣則被充軍到邊疆。後來遇到宋理宗朝廷大赦,鄭虎臣才被放歸,回到朝廷候任。

一些忠臣提議,鄭虎臣是一個武舉人,應該按照世襲祖制的規定,給予適當的官職。由於鄭虎臣有功名在身,賈似道沒有辦法,只好安排他到較為偏僻的浙江會稽當個縣尉。

臨行時,賈似道備下盛延款待虎臣。虎臣巍然上坐,賈似道稱他是天使,自稱為罪人,將上等寶玩,約值數萬金獻上,為進見之禮。鄭虎臣微微冷笑道“團練且起,這寶玩是殃身之物,下官如何好受?有話途中再講。”賈似道再三哀求,虎臣只是微笑,似道心中愈加恐懼。 次日,虎臣催促賈似道起程。金銀財寶約十餘車,婢妾童僕約百餘人。虎臣初時並不阻當,行了數日,嫌他行李太重,擔誤行期,將他童僕輩等日漸趕逐;其金寶之類,一路遇著寺院逼他佈施,賈似道不敢不依。約行半月,止剩下三個車子,老年童僕數人,又被虎臣終日打罵,不敢親近。賈似道所坐車子,鄭虎臣插個竹竿扯帛為旗,上寫著十五個大字,道是“奉旨監押安置循州誤國奸臣賈似道”。賈似道羞愧,每日以袖掩面而行。一路受鄭虎臣凌辱,不可盡言。

又行了多日,到泉州洛陽橋上,只見對面一個客官匆匆而至,見了旗上題字,大呼“平章久違了。一別二十餘年,何期在此相會。”賈似道只道是個相厚的故人,放下衣袖看時,卻是誰來?那客官姓葉,名李,字太白,錢唐人氏,因為上書切諫賈似道,被他黥面流於漳州。賈似道事敗,凡被其貶竄者,都赦回原籍。葉李得赦還鄉,路從泉州經過,正與賈似道相遇,故意叫他原官職名。賈似道羞慚滿面,下車施禮,口稱得罪。葉李問鄭虎臣討紙筆來,作詞一首相贈。詞雲

君來路,吾歸路,來來去去何曾住?公田關子竟何如,國事當時誰與誤?雷州戶,□州戶,人生會有相逢處。客中頗恨乏蒸羊,聊贈一篇長短句。

當初寇準有澶淵退虜之功,卻被奸臣丁謂所譖,貶為雷州司戶。未幾丁謂奸謀敗露,亦貶於□州。從雷州經過,寇準遣人送蒸羊一隻,聊表地主之禮。丁謂慚愧,連夜偷行過去。今日葉李詞中,正用這個故事。

賈似道得詞慚愧無地,手捧金珠一包贈與葉李,葉李不受而去。鄭虎臣喝道“這不義之財,犬豕不顧,誰人要你的!”就賈似道手中奪來,拋散於地,喝教車仗快走,口內罵聲不絕。賈似道流淚不止。鄭虎臣的主意,只教賈似道受辱不過,自尋死路,但賈似道貪戀餘生。

比及到得漳州,童僕逃走俱盡,單剩賈似道父子三人。真個是身無鮮衣,口無甘味,賤如奴隸,窮比乞兒,苦楚不可盡說。 漳州太守趙分如,原是賈似道舊時門客,聽說賈似道到來,出城迎接,看見光景淒涼,好生傷感。又見鄭虎臣顏色不善,不敢十分殷勤。是日趙分如設宴館驛,管待鄭虎臣,意欲請賈似道同坐。虎臣不許,賈似道也謙讓道“天使在此,罪人安敢與席?”到教趙分如過意不去,只得另設一席於別室,使通判陪侍賈似道,自己陪虎臣。飲酒中間,趙分如察虎臣口氣,餃恨頗深,乃假意問道“天使今日押團練至此,想無生理,何不教他速死,免受蒿惱,卻不幹淨?”虎臣笑道“這物事偏受得許多苦惱,要他好死卻不肯死。”趙分如不敢再言。

這時鄭虎臣忽然接到皇上聖旨,命漳州太守趙分如將賈似道押轉審問,分明是趙分如快馬報信。鄭虎臣知道賈似道不死,那死的就是自己了。他瞪起眼楮問道“賈團練,事到如今,你還捨不得一死以謝天下嗎?”賈似道吶吶地說“太皇太後許我不死,如真的有詔賜死,似道怎敢不死?”鄭虎臣大聲喝道“皇家保你不死,萬民恨不能吃你的肉,剝你的皮,你這禍國殃民的狗官,竟然如此貪生怕死,我只好替天行道了。”

賈似道苦笑著將目光從鄭虎臣的臉上移開,回頭遙望了一眼西天淒艷的晚霞。

此刻,夕陽正在以一種絕美的姿勢墜落,而他卻再也看不見它重新升起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宋帝國也正在以同樣的姿勢墜落,而偌大的天下,又有誰能讓它再度升起?

第二天天尚未明,鄭虎臣即命起程。到個庵院,虎臣教歇腳,且進庵梳洗早膳。賈似道看這庵中扁額寫著“木綿庵”三字,急呼二子吩咐說話,虎臣不許,將二子拘於別室。賈似道自分必死,他身邊藏有冰腦一包,因洗臉,就掬水吞之。覺腹中痛極,討個凳子坐下,看看命絕。虎臣料他服毒,乃罵道“奸賊,奸賊!百萬生靈死於汝手,汝延捱許多路程卻要自死,到今日老爺偏不容你!”將大槌連頭連腦打了二三十下,打得希爛,嗚呼死了。卻教人報他兩個兒子說道“你父親中惡,快來看視。”兒子見老子身死,放聲大哭。虎臣奮怒,一槌一個,都打死了。卻教手下人拖去一邊,只說逃走去了。虎臣投槌於地嘆道“吾今日上報父仇,下為萬民除害,雖死不恨矣。”就用隨身衣服將三人死屍草薦卷之,埋於木綿庵之側。埋得定當,方將病狀關白太守趙分如。

趙分如明知是虎臣手腳,見他兇狠,那敢盤問?只得依他開病狀,申報各司去迄。直待虎臣動身去後,方才備下棺木,掘起似道屍骸,重新殯殮。

鄭虎臣回京繳旨後,遭到奸黨的瘋狂報復。賈似道的餘黨、門人大肆羅織罪名,以“欺君罔上,擅殺欽犯,大逆不道”奏請朝廷,要求嚴懲鄭虎臣,特別是賈似道的死黨、曾出賣過鄭虎臣父親的陳宜中當上宰相以後,十分害怕自己的通敵行為敗露,恨不得馬上殺死鄭虎臣。宋端宗聽信陳宜中等奸臣的讒言,下旨捉拿鄭虎臣歸桉,隨後關押在福州監獄。景炎元年10月,鄭虎臣被害死在福州監獄中,陳宜中等奸賊請旨抄家滅族,殺死鄭虎臣族人30餘口,鮮血把鄭家門前的一塊田地染得通紅。

景炎2年,鄭虎臣得到平反昭雪,皇上為褒揚忠義,欽賜忠骸回鄉“金井御葬”,規模如同帝王的葬禮一般隆重,設有疑冢30多處,據說只有鳳凰山榕頭村邊的那座墓才是真的,其餘皆是他的衣冠冢。後人有詩嘆曰

當年誤國豈堪論,

竄逐遐方曝日奔。

誰謂虎臣成勁節,

木棉千古一碑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