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三百四十一章 海花國曆史(八) (第1/2頁)

加入書籤

他們想想也是可以的,父親這裡扶植他去建國,還可以出船出金幣,有隨著一起出去的武士保護自己,到了陌生的地方,自己可以帶著人開闢一片新天地。

這個過程雖然是艱辛的,那個是可以預見的,對於陌生的遠方有徵服欲。

他們打小是生活在優渥的環境裡,對外界的危險知之甚少,可也感覺很刺激。建國以後自己說了算,如果有什麼危險抵擋不了可以回來,不是還有海花國父皇和皇兄為後盾嗎?

他們之間就有兩個想出去外島當皇帝的,當父皇的也準了,答應給他們船和財物。

至於帶多少人口,皇帝可以給一萬金幣,自己或是用這些錢招攬人,買或是買來人充事實力購買武器,那就悉聽尊便了。

說好了以後,兩個太子也不謙讓了,都說當皇帝或者是王爺各安天命,伸手就抓。

結果是大太子接了皇帝位,父親是舜天大帝,他的年號就不能越過父親了,定下年號普濟。

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排行老三和老五的,隨後各自出去建國,現在的海花國國力和母國大德國的國力沒法比,大德國可以給五皇子十萬金幣十條大躉船,他們只能給一萬金幣兩艘船。

每人有了一萬金幣兩艘帆船,其他就是叔叔大爺給的送行禮了,可他們很統一,也許是商量好了,就沒有送人員扶持的,給的都是糧食或者金幣,有的就直接給了不多的金幣,願意買什麼就買什麼了。

他們各自除了家人之外,又用金幣招攬了三百人,有兩百人是有武功底子的青壯。

這些青壯就是衛隊了,也就是出門打仗的武裝力量。兩個太子把人找夠了以後,加緊訓練他們練習武藝,以後建國用得上。

他們的建國之路相比於他們的父親,就顯得困難重重了。首先他們沒有父皇當年手下的得力船工,那可都是能征善戰的硬茬子,不但會武藝,水裡功夫也了得。

他們帶的人,都是隨後花錢招攬的,武藝就差了一大截了。

他們遠航了,老三在海花島西南方向三百里,找到了一個長五百里的大島,名叫鯤鵬島。

這個大島也是不錯的,島上有很大一片平原,物產和海花島比也不差,以後建國了可以作為京城了。

還有個比較小的月亮島,離著鯤鵬島百里,上面有幾夥海盜駐紮,他們可不想送上門去。

他們登島的時候還不知道,原來被他們父親趕走的皇帝,當時悽悽慘慘的無處可去,後來也是在這裡接著建國的,從登島到現在,已經慘淡經營了三十多年了。

他們離開海花國京城以後,到了這個鯤鵬島上就是別人的地方,土著們欺生不許他們停留。

他們抱怨那個姓趙的船老大太霸道,直接的殺人奪了皇宮,並把他們趕出去了。年輕男女都被他留下了,他們已經沒有了大部分衛隊,想和土著爭地盤,自身力量太弱小。

沒辦法,他們身上也沒有多少錢,因為皇宮庫房的金銀,船老大不許他們帶出來。

老皇帝就花了上千金幣,對鯤鵬島雙峰山的土著頭領打點,希望能給一塊方圓百里的地方,一千金幣是他們大臣們合夥才收集了這麼多,可土著頭領不為所動。

後來,他們看上了那艘大船,就說大船給了他們才可以換地方。

他們沒有辦法,只能是把大船給了他們,才得到了兩個山口之間的地方,滿打滿算也就方圓五十里。只是海邊有一片天然港口,能停下十幾艘船。

想要大地方就得接著給錢,他們也沒有多餘的錢,地盤還是嫌太小。

土著居民看他們也是窮鬼,大多數也不想融入他們,只能光憑自身的人口繁衍。無奈,年輕的女人佔比太少,到了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才從一百多繁衍到了四百。

那時候,跟隨皇帝出來的,歲數普遍都大,年老體衰抗病能力差。

他們上島以後沒有房屋宮殿,只能是吃住陰冷的山洞或者窩棚裡,許多年歲大的因為過不了苦日子而病死。

他們這些年也沒有多大起色,因為他們帶出去的人只有一百多,想融合當地土著,島上土著也太少,滿打滿算也不過三萬人,兩方面語言還不通。

土著都是象國的人移民過來的,人數雖然少但彪悍,不服他們管教。實際上,是因為福佑皇帝帶出來的這些人自身力量弱小,也就管教不了誰。不管到了那裡,只有強者才有話語權。

他們一籌莫展,只能是苟延殘喘,被趕出來的福佑皇帝來此十多年後就死了。

即使皇帝位是個空架子,幾個兒子也互相搶奪皇位各不相讓,互相使用陰謀詭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幾年就都爭鬥死的差不多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