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1068 韓國的末日 (第2/2頁)

加入書籤

“我軍後退三里,假作安營紮寨之勢,以麻痺敵軍戰心……一切,就看今晚的了!”

眾將齊聲道“謹遵將令!”

……

按照戰國之世約定俗成的規矩,攻城方在進攻之前,總要給對方一個投降的機會。

如果敵軍果斷選擇投降,那麼進攻方就要保障投降者的生命財產安全,絕不能再屠殺搶掠,否則便是壞了規矩。

一般來說,貴族們都好面子,沒人會在敵人已經投降之後還要屠城。

而且單從現實利益角度出發,屠戮或者搶掠降者,從長遠來看也是虧的——從此以後,你面對的每一座城池都會拼死抵抗,絕不會再輕易投降了。

當然,如果防守方沒有選擇投降的話,進攻方最後一旦破城,‘搶三天’也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畢竟這個時代的大部分軍隊的人員組成都是戍卒居多,他們沒有軍餉,甚至打仗都得自帶乾糧……之所以願意給將軍們賣力拼殺,除了‘我不殺他,他就得殺我’這樣的樸素原因之外,多半都是指望著打贏之後能搶上一筆。

當然,楚武軍算是少數例外!

在熊午良‘不是征服,而是解放’的指導方針下,即便是敵軍在防守時抵抗了,武軍士卒們也很少會在破城後屠戮、搶掠。

因此,楚國名聲不錯——尤其在大多數敵國平民眼中,楚國已經不再是幾百年來那個‘南蠻國家’了。

再加上楚國對於新奪取的疆域特有的各種優待……

面對楚軍的進攻,大多數敵國平民就算不說夾道歡迎,至少也不會拼死反抗。

敵國平民不願抵抗,楚軍的進攻就會更順利,造成的殺傷就更少,彼此之間的仇怨就更少,於是敵國平民就進一步被削弱了抵抗的心思……形成良性迴圈!

咳!

言歸正傳——除非交戰雙方有不可調和、不能原諒的深仇大恨,否則在戰前,總要勸降一下的……哪怕明知道沒什麼可能性,也要禮儀性地詢問一下。

譬如眼前的新鄭之戰——

新鄭,乃韓國王都……熊午良大軍又是早早擺明了為了滅國而來,而非教訓教訓就撤軍離開……若是敵軍開門投降,無異於自絕社稷。

除非韓國當代君主瘋了,否則豈能幹出獻城投降、自絕社稷的蠢事?

因此,洪石頭對於勸降沒報任何希望,僅僅指派了麾下一個百夫長去城下例行喊話,然後立刻回到軍帳之中,開始緊鑼密鼓地策劃今夜的強攻襲城計劃……

該幸運百夫長因此立下不世奇功。

大概也就過了小半個時辰的時間,中軍帳外突然傳來陣陣歡呼聲……大帳裡,正在給眾將部署夜襲計劃的洪石頭懵了!

啊?

發生甚麼事了?

帳中其餘眾將也全都一臉懵逼……

大帳外傳來急匆匆的腳步聲,一名軍士甚至沒有通稟,就滿臉喜滋滋地大步衝起來“報——西平君!各位將軍……韓人投降了!”

“新鄭城門大開!”

“韓王與百官臣屬,已經盡皆高舉印綬、走出城門了!”

……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