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第2/2頁)
可是,他又心有不甘,此刻的他,只能從自己一直在看的紅色報紙上尋找精神力量。
他想到了毛**的長征,那麼的豪言壯語。《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詩詞集》,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的路程,雖然面臨著無數艱難險阻,但是,毛**從來都沒有悲觀過,相反,他滿懷喜悅的戰鬥豪情。
我們不由自主的要去看長征時面臨的境地,如果我們當下所面臨的狀況比當時他老人家不得不進行長征時面臨的狀況還要好,那我們有什麼資格放棄抵抗呢?
當時他老人家面臨的狀況是這樣的,他寫道“同志們,你們看,差不多一年半以來,中國的三支主力紅軍都在作陣地的大轉移。從去年八月任強時同志等率領第六軍團向賀龍同志的地方開始轉移起,接著就是十月開始的我們的轉移。今年三月,川陝邊區的紅軍也開始轉移。
這三支紅軍,都放棄了原有陣地,轉移到新地區去。這個大轉移,使得舊區域變為游擊區。在轉移中,紅軍本身又有很大的削弱。如果我們拿著整個局面申的這一方面來看,敵人是得到了暫時的部分的勝利,我們是遭遇了暫時的部分的失敗。
這種說法對不對呢?我以為是對的,因為這是事實。
但是有人說(例如張國燾)中央紅軍失敗了。這話對不對呢?不對。因為這不是事實。
馬克思主義者看問題,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體。
一個蝦蟆坐在井裡說‘天有一個井大’,這是不對的,因為天不止一個井大。
如果它說‘天的某一部分有一個井大’,這是對的,因為合乎事實。
我們說,紅軍在一個方面(保持原有陣地的方面)說來是失敗了,在另一個方面(完成長征計劃的方面)說來是勝利了。
敵人在一個方面(佔領我軍原有陣地的方面)說來是勝利了,在另一個方面(實現“圍剿”“追剿”計劃的方面)說來是失敗了。
這樣說才是恰當的,因為我們完成了長征。
講到長征,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查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餘里,縱橫十一個省。
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
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佈,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佈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穫的。
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為了表達自己內心戰鬥勝利的喜悅,他老人家還專門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既然自己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那怎麼能夠輕易的放棄呢?最起碼,自己當下已經對於集團老總背後的陰謀有了一絲絲的窺探,不管對與不對,都要針鋒相對的、當面鑼對面鼓的說清楚。
有時候,以卵擊石並不是不自量力,而是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是哪怕‘千錘萬鑿出深山’,哪怕‘烈火焚燒若等閒’,也要‘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錚錚鐵骨!
但是,以卵擊石也不是盲目的去犧牲,而是找到敵人的弱點,不管能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都要讓敵人明白,無論是任何事,只要你的出發點是不正的,想要陰謀得逞,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