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竇楊治軍悉若斧 (第1/2頁)
靈石道兩側的山崖被烈日烤得發燙,蒸騰的熱氣讓遠處的唐軍隊伍看起來像在晃動的水影裡。
竇軌的三千步騎,沿著汾水東岸的河谷前進,步兵們的麻布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肩扛的長矛在陽光下泛著青灰色,偶爾有槍尖碰著山岩,迸出的火星轉瞬就被熱浪吞沒。
已是從晉陽南下的第二日,再有幾十裡地,即達靈石。
昨天下午,行軍路上,竇軌接到了靈石急送的求援軍報。劉黑闥攻城甚緊,晝夜不歇。前時奉李世民之令,親從西河郡到靈石坐鎮的西河公張綸,昨暮在城頭指揮守備的時候,被漢軍投石車的拋石擦傷,傷勢不很嚴重,然這一幕被守卒看到了,守卒因士氣更加衰落,各種傳言已在守軍中散播。援兵如果再不及時趕到,張綸在求援的軍報中說:靈石可能就守不住了。
竇軌心急火燎,一再嚴令,催促兵馬加快行進。
這會兒是午後時分,他要求各部今天入夜前,必須到達靈石城外。
要說晉陽到靈石的路程不算遠,兩天即到,但天氣炎熱,又竇軌急於抵至,昨晚這三千唐軍將士們也沒休息好,統共只休憩了兩個時辰,故體力消耗很大,不少士兵已顯疲態,拖著疲憊的身軀,步履沉重,汗水與塵土雜混成泥,卻竇軌治軍的法度雖嚴,前行的速度漸漸放緩。
“傳令下去,離靈石只四十多里地了,今晚之前,務必趕達!若有懈怠違令者,斬!”
竇軌的再一道軍令,很快傳遍了三千唐軍將士中。
人的性格不同,治軍的風格亦各異。
竇軌治軍,可稱嚴苛,他學習隋之名將楊素的治兵辦法,信奉軍紀如山,認為唯嚴酷方能使將士畏己勝過畏敵,從而鍛造出百戰百勝之師。——楊素用兵,為促將士死戰,兩陣交鋒,往往先遣鋒卒數百進擊,如若戰敗,盡皆殺之,乃至連帶家屬俱斬,遂其將士無不奮死。
竇軌沒有楊素極端,可治兵之法,頗得其神髓。他到長春宮投李淵時,本有部曲千餘,後來他最先攻下了永豐倉,部曲得以擴充,增至了五千餘眾,卻不論其部兵少時,抑兵多後,他從來凡其部眾,無貴賤少長,不恭命即立斬之,即便親戚、奴僕,亦不例外,將士若有違紀,縱使小過,嚴懲不貸,每日吏士多被鞭撻,流血滿庭,見者莫不重足股慄。不過,他執法雖嚴,倒也不是隻對別人嚴,亦自勤苦,與兵士同甘共苦,臨敵之際,或經旬月,身不解甲。
這三千唐軍將士,悉是他的舊部,無不熟悉他的治軍之法。
因當他這再一道的將令傳下後,三千唐軍將士儘管疲憊,勉力前行,汗水滑落眼角,隨手將之擦拭,每一步都似有千斤重,但嚴苛的竇軌軍法,逼得他們咬緊牙關,堅持再堅持。
……
就在這三千唐軍將士前進方向的南邊,十餘里處。
河谷東側,介山西麓的一大片松林中,約千人之騎,悄無聲息地掩伏於此!
這支騎兵隊伍,自就是宋金剛部。
出平城以後,宋金剛與他所率之此千騎,和唐軍差不多相同,也是幾乎沒有休息過。唐軍多步卒,行速慢,是以他們完成了宋金剛的意圖,得以先行至此設伏。
到此處時,是兩個時辰前。
人與馬,經過了兩個時辰的休整,體力已經恢復。
戰馬的鼻口都纏著浸過涼水的布,這是宋金剛特意讓士兵在五里外的溪澗打溼的,為的一是讓戰馬更好的休整,二是免得馬嘶聲驚動了唐軍。宋金剛身在松林的外沿,舔了舔乾裂的嘴唇,灌了幾大口水,盯著西邊河谷旁的道路。五個越騎校尉都跟在他的身邊。
“將軍,一個時辰前,斥候稟報,唐軍距此不到二十里。唐軍應該快到了吧?”
問話此校尉的話音未落,一騎飛馬還回。
騎在馬上的斥候來不及下馬,尋到宋金剛,進稟:“報!將軍,唐兵將至!”
宋金剛展開手臂,無須他說,親兵為他披上鎧甲。五個越騎校尉也紛紛披甲。鎧甲裝束完畢,宋金剛簡短地令道:“各團備戰,弓箭上弦,將士著甲。唐軍至後,先不急攻,放過其前隊,攻其後隊。候將後隊殺散,在衝其中隊、前隊。”令一驍勇校尉,“你引你團,直攻竇軌所在!”
這校尉精神抖擻,大聲領命。
宋金剛看了看他,補充說道:“你若能擒殺竇軌,俺向大王奏報,保舉你升遷驃騎將軍。”
如前所述,驃騎將軍是一部府兵之主將,從校尉升遷到驃騎將軍,系是連升兩級。
這校尉恭謹應諾,愈加昂揚。
軍令下達,松林內頓時肅然,將士們有甲的,穿戴鎧甲,無甲的檢查弓矢,千騎蓄勢待發。
斥候不斷還回,稟報唐軍的位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