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東進 托斯卡納與米蘭 (第3/4頁)
如此一來,駐紮在熱那亞的科西嘉軍也來到了一萬六千人的規模,安德烈與賽律裡埃統領六千餘人的達武部,勞倫斯則與貝爾蒂埃統領一萬餘人的科西嘉軍主力。
在決定好部隊分配之後,參謀長貝爾蒂埃也順勢提出了科西嘉軍接下來的行動方案:
「那
麼,接下來我們在北義大利的敵人就只剩下了奧地利控制的米蘭公國與托斯卡納大公國...」
坐落於阿爾卑斯山麓之下的米蘭公國從十六世紀開始便由西班牙所控制,一直到172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之後,奧地利才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這個富饒的義大利邦國。
而以弗洛倫薩為中心的托斯卡納大公國在過去數個世紀裡都被傳奇的美蒂奇家族所統治,但隨著美蒂奇家族主系絕嗣,以聯姻外交聞名於世的奧地利哈布斯堡也順勢取得了這片文藝復興的發祥地。
目前統治著托斯卡納與米蘭的,是瑪麗亞·特蕾莎女王的第三子,當下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法蘭西的瑪麗王儲妃的親哥哥,利奧波德一世。
這位年僅二十四歲的統治者著實算得上是勵精圖治,自從1765年接受了托斯卡納大公的頭銜之後,他便在這個國家裡進行了一系列內政改革。
他改革代議制,平衡稅收,削弱教會,甚至還使托斯卡納成為史上第一個廢除了死刑與拷問的國家。
為了最大程度削減國家開支,將財政收入用於民生之上,他甚至還裁剪了整個國家的軍隊與海軍,將國防安全完全置於奧地利的保護之下。
歷史上不少評論家都認為,在卡洛·埃馬努埃萊三世去世之後,利奧波德一世便是整個義大利最為開明的統治者。
只不過,儘管利奧波德一世在內政民生上可謂是盡心盡力,但他仍然沒有得到當地義大利民眾的擁簇。
底層民眾們並沒有從政治改革上獲得太大收益,他們對這位德國大公自然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好感。
至於托斯卡納當地的貴族與權貴們,由於利奧波德一世對義大利本土權貴抱有相當強硬的打壓態度,再加上美蒂奇家族在托斯卡納仍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本土貴族們同樣不會與這位神羅皇子站在同一戰線。
而米蘭公爵的頭銜本來是由瑪麗亞·特蕾莎所持有的,一直到義大利戰爭前夕,瑪麗亞·特蕾莎為了彰顯他對這場戰爭的支援,才將米蘭公國一併授予了利奧波德一世,這位年輕的大公尚未在米蘭建立正式統治。
在簡要介紹了奧地利勢力的情況之後,貝爾蒂埃將他的計劃書分發給幾人,同時快速闡述道:
「目前情報顯示,利奧波德治下的托斯卡納與米蘭軍力貧弱,幾乎不會對我軍的攻勢組織什麼有效的抵抗,我提議由達武與塞律裡埃向北進攻米蘭與曼圖亞,我軍主力向南直取弗洛倫薩大區,順利的話,我們能在寒冬到來之前平定北義大利。」
塞律裡埃少校一絲不苟地看完了計劃書,認真提問道:
「奧地利沒有向托斯卡納與米蘭提供軍事援助嗎?」
就連簽訂條約宣佈不干涉義大利戰爭的大不列顛都秘密向薩伏伊王國提供了海軍援助,塞律裡埃不相信那位瑪麗亞·特蕾莎女王會正直地不給他的兒子提供任何援助。
更何況托斯卡納大公國在利奧波德的裁軍下,幾乎就沒有常備軍的存在。
「可以確認奧地利方面暗地裡派遣了一支軍隊進入托斯卡納...」貝爾蒂埃解釋道:
「但那支軍隊在數週前就與米蘭軍一同向南進發了,他們打算跨過教宗國,直接進攻那不勒斯王國北部本土,因此托斯卡納與米蘭幾乎是不設防的。」
安德烈·達武也一針見血地補充道:
「他們應該沒有料到科西嘉軍在皮埃蒙特的戰事如此順利,所以才將本土完全放空了。」
奧地利的將軍們本就不認為科西嘉軍能夠在卡洛·埃馬努埃萊三世的手上取得任何戰果,最大的可能就是這群愚蠢的科西嘉人將會全軍覆沒在皮埃蒙特的戰場之上。
哪怕科西嘉軍有百分之一的機率對撒丁軍取得了優勢,他們在撒丁王國的戰事也絕不是一年半載能夠結束的。
下定了這樣的結論之後,奧地利的將軍們與利奧波德一世根本不把西邊的科西嘉軍當作威脅,便直接將主要軍力集中在了那不勒斯王國本土的作戰上,試圖攻下那不勒斯,直接結束義大利戰爭。
恐怕在得知了科西嘉軍于都靈大獲全勝的訊息之後,最為慌張的,應該就是那位居於弗洛倫薩皮蒂宮的利奧波德皇子了。
「奧地利與米蘭軍隊放棄那不勒斯,回防本土的可能呢?」塞律裡埃少校還是謹慎討論道。
「機率很低。」貝爾蒂埃顯然也將這些情況都考慮在內了:
「奧地利人最大的目的就是奪取那不勒斯,結束義大利戰爭,米蘭與托斯卡納的淪陷對他們而言並不重要,更何況敵軍規模也是一萬餘人,即使他們真的放棄那不勒斯回防本土,我軍也可嘗試與其進行會戰。」
對於撒丁王國這樣一個獨立國家來說,首都都靈的失守就意味著國家的戰敗,但對於米蘭和托斯卡納這樣的奧地利附屬國來說,即使本土淪陷,也只是讓科西嘉人在戰後條約裡多佔一些便宜而已。
奧地利人更在意的,還是能否趁著這場戰爭的機遇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延伸到南義大利。
...
在詢問了計劃的其他細節之後,安德烈·達武與塞律裡埃少校便敬禮告辭,即刻準備率領軍隊進攻米蘭。
偌大的房間裡也只剩下了勞倫斯與參謀長貝爾蒂埃兩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