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鶚立雲端原矯矯 鴻飛... (第2/5頁)
韋小寶逐一叫了馮家的家人來盤問,都是女的,年輕貌美的胡調一番,老醜的則罵上一頓,說她們沒好好侍候伯爵,以至他出門去風流快活,不肯回家。
問得小半個時辰,親兵隊長走進屋來,往韋小寶身後一站。韋小寶又胡亂問了兩個人,站起身來,說道:“咱們各處瞧瞧。”帶著知府、順天府的文案、捕快頭目、親兵,一間間廳堂、房間查將過去。
查到第三進西偏房裡,眾親兵照例翻箱倒籠的搜查。一名親兵突然“啊”的一聲,從箱子底下摸準出一柄刀子來,刀上有不少幹了的血漬。他一膝半跪,雙手舉刀,說道:“回大人:查到兇器一把。”
韋小寶嗯了一聲,道:“再查。”對知府道:“老兄你瞧瞧,刀上是不是血漬?”知府過刀來,湊近嗅了嗅,果然隱隱有血腥氣,說道:“回公爺:好像是血。”韋小寶道:“這刀的刀頭有個洞,那是什麼刀啊?”順天府的一名文案仔細看了一會,道:“回公爺:這是切草料的鍘刀,是馬廄裡用的。”韋小寶點頭道:“原來如此。”
親兵隊長吩咐下屬,去挑一擔水來,潑在地下。韋小寶問道:“這幹什麼?”那隊長道:“回大人:倘若那兒掘動過,泥土不實便會很快滲水進去。”話猶未了,床底下的水迅速滲入土中。眾親兵齊聲歡呼,抬開床來,拿了鶴嘴鋤和鐵鏟掘土,片刻之間,掘了一具屍首出來。
那具屍首並無腦袋,已然腐臭,顯是死去多日,身上穿的是伯爵公服,那知府一見,便叫了起來:“這……這是馮爵爺!”
韋小寶問道:“是馮錫範麼?你怎麼認得?”那知府道:“是,是。須得找到了腦袋,方能定案。”轉身問身邊的捕快頭目:“這是什麼人住的屋子?”
那頭目道:“小人立刻去問。”去西廳叫了一名馮家人來一問,原來這房間本是逃走的蘭香所在。那捕快頭目道:“啟稟公爺,啟稟府臺大人:兇刀是馬廄裡用的鍘刀,拐帶蘭香捲逃的是本府的馬伕邢四,待小人去馬廄查查。”
眾人到馬廄中去一搜,果然在馬槽之下的土中掘出了一個人頭。請了馮夫人來認屍,確是馮錫範無疑。當下仵作驗定:馮錫範為人刀傷、身首異處而死。
這時馮府家人都要從西廳中放了出來,府中哭聲震天,人人痛罵邢四和蘭香狠心害主。訊息傳了出去,不到大半日,北京城裡到處已說得沸沸揚揚。
那知府又是慚愧,又是感激心想若不是韋爵爺迅速破案,只怕自己的前程大大有礙,沒口的稱謝之餘,一面行下海公文,捉拿“戧主逃亡”的邢四和蘭香,一面申報上司。
只有那捕快頭兒心中犯疑,見屍身斷處切得整齊,似是快刀所斷,不像是用切草料的鍘刀切的,又見藏屍和藏頭處的泥土甚為新鮮,顯是剛才翻動過的,不是已埋了十多天的模樣。但韋公爺給他破了一個大案,上頭的犒賞豐厚,馮府又給了他不少銀子,要他儘快結案,別讓馮府親人到衙門裡出醜露乖,他便有天大的疑心,又怎敢吐露半句?只是自個兒尋思:“在馮府查案之時,韋公爺的親兵把守各處,誰也不許走動,他們要移屍栽證,那是容易之極。別說要在地下埋一具屍首,就是埋上百兒八十的,那也不是難事。”
韋小寶拿了順天府知府的公文去見康熙,稟報破案的詳情。
康熙微微一笑,說道:“小桂子,你破案的本事不小,人家都稱讚你是包龍圖轉世哪。”韋小寶道:“那是託了皇上的洪福,奴才碰巧破獲而已。”康熙哼了一聲,向他瞪了一眼,冷冷的道:“移花接木的事,跟我的洪福可拉不上干係。”
韋小寶嚇了一跳,心想:“皇上怎麼又知道了?”一轉念間,立即明白:“我的親兵隊裡,皇上當然也派下了密探。”正不知如何回答才是,康熙嘆了口氣,說道:“這樣了結,那也很好,也免了外面的物議。只不過你這般大膽妄為,我可真拿你沒法子了。”
韋小寶心中一寬,知道皇帝又饒過自己這一遭,當即跪下連連磕頭。
康熙道:“方今四海昇平,兵革不興,你這撫遠大將軍的銜頭,可以去了。”
韋小寶道:“是,是。”知道這是皇帝懲罰自己的胡鬧,又道:“奴才這一等鹿鼎公,也可以降一降級。”康熙道:“好,就降為二等公罷。”韋小寶道:“奴才胡鬧得緊,心中不安,請皇上降為三等的好了。”
康熙哈哈大笑,說道:“他媽的,你居然會心中不安,日頭從西方出了。”
韋小寶聽得“他媽的”三字一出口,知道皇帝怒氣已消,站起身來,說道:“奴才良心雖然不多,有總是還有些的。”
康熙點點頭,說道:“就是瞧在你還有點良心的份上,否則的話,我早已砍下你的腦袋,去埋在你夫人阿珂、雙兒的床底下了。”韋小寶急道:“這個萬萬不可。”康熙問道:“有什麼不可?”韋小寶道:“阿珂和雙兒,那是決計不會跟了馬伕逃走的。”
康熙笑道:“不跟馬伕逃走,便跟……”說到這裡,便即住口,心想再說下去,未免輕薄無聊,何況韋小寶雖然無法無天,終究對自己忠心,君臣之間說笑可以,卻不能出言侮辱。一時難以轉口,便不去理他,低頭翻閱案頭的奏章。
韋小寶垂手站在旁侍候,只見康熙眉頭微蹙,深有憂色,心想:“皇上也時時不快活。皇帝雖然威風厲害,當真做上了,也不見得有什麼好玩。”
康熙翻閱了一會奏章,抬起頭來,嘆了一口長氣。韋小寶道:“皇上有什麼事情,差奴才去辦罷。奴才將功贖罪,報主龍恩。”康熙道:“這一件事,就不能差你了。施琅上奏,說道臺灣台風為災,平地水深四尺,百姓房屋損壞,家破人亡,災情很重。”
韋小寶見他說話時淚光瑩然,心想咱們從小就是好朋友,不能不幫他一個忙,說道:“奴才倒有個法子。”康熙道:“什麼法子?”韋小寶道:“不瞞皇上說,奴才在臺灣做官的時候,發了一筆小財,最近又向一個臺灣財主討了一批舊債。奴才雙手捧著皇上恩賜的破後翻新金飯碗,這一輩子是不會討飯的了,錢多了也沒用,不如獻出來,請皇上撫卹臺灣的災民罷。”
康熙微微一笑,說道:“受災人數很多,你這點小財,也管不了什麼用。我即刻下旨,宮裡裁減宮女太監,減衣減膳,讓內務府籌劃籌劃,省他四五十萬兩銀子去救濟災民。”
韋小寶道:“奴才該萬死,真正乖乖不得了。”康熙問道:“什麼?”韋小寶道:“奴才做官貪汙,在臺灣貪了一百萬兩銀子。最近這筆債,是向鄭克(土爽)討還的,又有一百萬兩……”康熙吃了一驚,說道:“有這麼多?”韋小寶輕輕打了自己一個嘴巴,罵道:“小桂子該死!”
康熙卻笑了起來,說道:“你要錢的本事可高明得很哪,我一點兒也不知道。”
韋小寶又道:“小桂子該死!”臉上卻有得色,心道:“做官的人伸手拿到錢,怎能讓你做皇帝的知道?你在我手下之人之中派了探子,只能查到我敢不敢造反。你妹夫右手收錢,左手入袋,連你大妹子也不知道,你這大舅子就萬萬查不到了。”他嘴裡自稱“奴才”,心中卻自居“妹夫”。
康熙沉吟半晌,道:“你這番忠君愛民之心,倒也難得。這樣罷,你捐一百五十萬兩銀子出來,我再省五十萬兩,咱們君臣湊乎湊乎,弄個二百萬兩。臺灣災民約有一萬幾千戶,每家分得一百多兩,那也豐裕得很了。”
韋小寶一時衝動,慷慨捐輸,心中正感肉痛,已在後悔,聽得康熙給他省了五十萬兩,登時大喜,忙道:“是,是。皇上愛民如子,老天爺保佑皇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康熙為了臺灣災重,這半天來一直心中難受,這時憑空得了這一大筆錢,甚為是高興,微微笑道:“也保佑你升官發財,多福多壽。”
韋小寶笑道:“多謝萬歲爺金口。奴才升官發財,多福多壽,全憑皇上恩賜。再說,奴才這兩筆錢,本來都是臺灣人的,士還給了臺灣的老百姓,也不過是完璧歸……歸臺而已。”康熙哈哈大笑,說道:“完璧歸趙的成語,他媽的給你改成了完璧歸臺。”韋小寶道:“是,是完璧歸趙,奴才一時想不起這個‘趙’字來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百家姓上姓趙的排名第一,難怪他們這麼發達,原來完璧什麼的,都歸了他趙家的。”
康熙更是好笑,心想此人“不學有術”,也教不了他許多,笑道:“很是,很是。有句成語,叫做‘韋編三絕’,說你韋家的人讀書用功,學問很好。你們姓韋的,可也了不起得很哪。”韋小寶道:“奴才的學問可差勁得很了,對不起老祖宗。”(按:“韋編三絕”中的“韋”字,是指穿連竹簡的皮條,康熙故意歪解,拿來韋小寶開玩笑。)
康熙道:“這次去臺灣賑災的事……”本想順理成章,就派了他去,轉念一想:“此人捐了這大筆銀子出來,不過跟我講義氣,未必真有什麼愛民之心,只怕一出宮門,立刻就後悔了。他到臺灣,散了二百萬兩銀子賑災,多半要收回本錢,以免損失,說不定還要加一加二,作為利息。”他是韋小寶的知己,當即改口道:“……很容易辦,不用你親自去。小桂子,你的一等鹿鼎公,也不用降級了。咱們外甥點燈籠,照舅罷。”
韋小寶跪下謝恩,磕過了頭,站起身來,說道:“奴才捐這點銀子,不過是完璧歸……歸趙錢孫李,皇上就當是功勞。皇上減膳減衣,那才是真正省出來的,才叫不容易呢。”
康熙搖頭道:“不對。我宮裡的一切使用,每一兩銀子都是來自老百姓。百姓供養我錦衣玉食。我君臨萬民,就當盡心竭力,為百姓辦事。你食君之祿,當忠君之事。我食民之祿,就當忠民之事。古書上說:‘四海困窮,則天祿永終。’如果百姓窮困,那就是皇帝不好,上天震怒,我這皇帝也就做不成了。”韋小寶道:“那是決計不會的,萬萬不會的。”
康熙道:“你做大臣,出於我的恩典。我做皇帝,出於上天的恩典。你辦事不忠,我砍你的腦袋。我做不好皇帝,上天也會另外換一個人來做。‘尚書’有云:‘皇天后土,改厥元子。’‘元子’就是皇帝,皇帝不好,上天會攆了他的。”韋小寶道:“是,是。你叫做小玄子,原來玄子就是皇帝。”康熙道:“這個‘玄’字跟那個‘元’字不同。”
韋小寶道:“是,是。”心想:“圓子湯糰,都差不多。”反正他什麼‘元’字‘玄’字都不識,也不用費神分辨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