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6章 第 66 章 蓑衣圓子 (第2/3頁)

加入書籤

李紅梅抱起個頭最小的六黃,笑笑眼彎彎,“六黃,你今天是吃了多少,肚子都鼓成小皮球了!”

六黃晃動著胖爪子,想要掙開她。在她臂彎裡扭成麻花,偏要往吳雪翠懷裡鑽,想抱吳雪翠。

李紅梅一把將六黃塞進吳雪翠懷裡。吳雪翠接過來,小肉團立時乖順如面團,親熱地舔她掌心。

其它幾個毛團子圍著雪翠腳邊打轉,肉爪子勾著褲管不撒手,爭相求抱。

吳雪翠挨個兒托起掂了掂,“好了,我要洗手去了。”

她往水池子去,二黃等便似尾巴般綴在後頭。李紅梅倚著柿子樹笑,“這些崽子恁個黏人。”

“土狗本就黏人,而且它們現在還小,本來就還是黏人的時候。”吳雪翠甩去水珠,嗅得灶間飄來飯食香氣。

是臘豬腳洋芋湯的味道。臘豬蹄混著新挖洋芋的香氣,裹著柴火氣從灶房窗欞漫出來,勾得人腸子打結。

灶膛裡柴塊噼啪作響,滿屋被燻得香蓬蓬。吳奶奶正在搓蓑衣圓子。

吳雪翠和李紅梅見了,立時淨手相助,一起搓蓑衣圓子。

蓑衣圓子,即蓑衣丸子。渝州喜歡把丸子叫成圓子,覺得圓字,更能體現蓑衣丸子圓滾滾的形態。

蓑衣圓子,剁碎的肉糜摻雞蛋液,豆腐泥,苕粉,佐以薑末、鹽、胡椒並味精調味。搓作圓球後,在糯米中滾過,上籠蒸透。這般蒸得的丸子,便喚作蓑衣圓子。

這名兒起得實在。糯米粒兒在清水裡泡得發漲,密密匝匝裹住肉丸,經蒸籠這般一蒸,個個脹作白玉似的透亮。

若湊近細觀,米粒排列密密匝匝,恰似蓑衣草編紋路。農人弓身田壟勞作,雨水順著蓑衣紋路滾落,可不正是這般晶亮模樣?故得此名。

吳家村偎在奉縣懷裡,奉縣又枕著長江水,三峽的雲霧是頂好的養料,把糯米養得珠圓玉潤,蒸出來透亮似琥珀。老輩人守著這般水土,便琢磨出將糯米裹豆腐肉丸的巧宗,創出蓑衣圓子這道佳餚。

蓑衣此物,今已被淘汰,消失在了歷史的車輪裡。其具有濃厚的傳統農耕文化色彩。奉縣人民將尋常糯米豆腐等食材,與農耕文化相融,創出這道承載著民俗記憶的佳餚。

蓑衣圓子,既是美味,亦是奉縣人民勞作智慧與傳統民俗文化的見證。

“要我說,咱們縣的蓑衣圓子這麼好吃,也應該被列入渝州的非遺美食裡。”李紅梅捏著蓑衣圓子,撇撇嘴。

吳奶奶問:“咱們縣的非遺美食有哪些?”

李紅梅:“有gu)子雞,搭搭面,斑鳩豆腐,好像就這幾個吧。”

吳雪翠補充:“還有泡菜和鄉壇子香菇菌。”

“哦對對對!”李紅梅點點頭,“什麼時候把蓑衣圓子也評上去啊!”

“非遺美食要從獨特性,傳統性,歷史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等等方面評定,可能蓑衣圓子的綜合評定還不夠吧。”吳雪翠把搓好的圓子放好。

李紅梅:“可惜了。蓑衣圓子這麼好吃,如果把蓑衣圓子評定為非遺美食,然後到處打非遺美食廣告,說不定咱們縣的蓑衣圓子能走出縣城,火遍全國呢。”

“嗯。”吳雪翠將裹滿糯米的圓子置入蒸籠。

灶火嗶剝聲中,香氣漸次蒸騰。糯米的清甜,肉餡雞蛋的鮮香,苕粉與菠菜的清香,豆腐的豆香,調和作勾魂攝魄的濃香。

李紅梅鼻翼翕動,忽覺滿屋香氣都生了腳,直往五髒廟裡鑽。

異香勾魂。在灶門口燒著火的李紅梅不住咽津。

“是不是快蒸好了?”李紅梅問。

吳雪翠:“才蒸差不多十分鐘,還得再蒸十分鐘左右,怎麼,餓了?”

“太香了。”李紅梅拭口角。

蓑衣圓子裡,加入菠菜碎碎,多了一份難以用語言描述出來的香味,別具清香,端的是妙絕!

把菠菜碎碎做進蓑衣圓子裡,做出來的蓑衣圓子居然這麼香的嗎?很快她搖搖頭。都是因為翠翠種的菠菜香,所以做進蓑衣圓子裡才這麼香。如果用別的菠菜做蓑衣圓子,肯定是沒這麼香的。

時間一到,吳雪翠揭了蒸籠蓋。白霧漫卷間,香氣如潮水般湧出。

蒸籠一揭,香得隔壁黃狗都扒牆頭。

“嘶!”李紅梅哇哇大叫,“媽呀!也太香了!”

熱霧散去,蒸籠裡的蓑衣圓子現了真容。

但見滿滿的白玉團子臥在蒸籠裡,每一個圓子,都圓滾滾,胖乎乎。因穿著“糯米衣”,整體晶瑩剔透,盈潤泛光。

糯米衣的縫隙裡,依稀露出的肉圓子,也同樣晶瑩剔透。因肉餡裡裹了苕粉,苕粉一蒸便變得亮晶晶如果凍,是以,便是沒有糯米衣,肉圓子也晶瑩剔透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