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09章 國產貝爺 (第1/2頁)

加入書籤

但因為裝置不足,我們實際做什麼有效的工作嗎?

沒有!

但是它開啟局面,為以後積累經驗。

後來包括伊朗水災,莫三比克颶風等,只要有大型災害,我們都會出現。

丁旭肅然起敬,不過,個人興趣和公益救援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如果在災難現場,還是像探險一樣橫衝直撞,勢必會出事。而這時候置身險境的,往往不只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團隊。

王珂明白丁旭的擔心,笑道:“當時尼泊爾發生 8.1 級地震,在這次救援中就做過一個衝動的決定。”

“親眼見到一棟搖搖欲墜的危樓旁,有一個男人跪在地上嚎啕大哭。他的妻子和孩子埋在下面,已經沒了生命跡象。”

“幾家路過的國際救援隊都選擇放棄救援。就在這個時候,受災民眾找到了我們,男人哭著求救,現場許多雙眼睛盯著我們。

咱不能丟華夏的臉!

腦子一熱,大家決定成立敢死隊,家裡有孩子的,死了不至於絕後的,都出來!

算上我,有 7 個人出列。我們衝向危樓,冒著生命危險挖出兩具屍體。

感性會戰勝理智;情緒會壓過救援原則;家國榮譽也讓救援多出許多雜念。

在尼泊爾救援中,各國救援隊好像都在暗中較勁。我們沒日沒夜地幹,最終卻連一個活人都沒救出來。

三年後的夏天,同樣的生死抉擇再一次擺在我面前。

那一年在泰國北部,少年足球隊野豬隊的 12 名球員和他們的教練,跑到一個名叫睡美人洞探險。結果突如其來的暴雨引發洪水,球隊全員被困在洞內。

為了營救他們,泰國政府向國際求援。

就要不要參與這次救援,團隊內部爆發激烈爭論。吸取尼泊爾救援中的經驗教訓,我必須做出更慎重的選擇。

當時的第一個矛盾是要不要救人?

洞穴救援要求的證書級別很高,我們只有教練的級別達標。大家能不能進洞開展潛水工作?

這是個生死問題,比方說現在山上有位孕婦大出血,急需送醫,而這時只有一輛需要 B 本的卡車,可隊員都是 C 本。

選擇開這輛卡車,隊員和孕婦都可能摔下山崖。但如果不開,孕婦和孩子隨時都會沒命。這是兩種不同的思想。不能說誰對誰錯,當時我們隊內也無法統一意見。

第二個矛盾是救誰?

幾乎同時在普吉島發生一起船難。一邊是在泰國北部山區救被困的孩子,一邊是我們中國的船難,尤其遇難者也是 12 個孩子。

我們救誰?

作為隊長針對第一個矛盾,我只能綜合兩種想法,讓全隊在教練的嚴格帶領和判斷下,進洞完成一部分潛水工作。

關於普吉島船難我決定不去。因為救援有其原則:救近不救遠,救生不救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