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大爭之世 (十九) (第1/2頁)
八月中秋。
仙源孔廟迎來一群不速之客,地方官、孔氏族人卻卑躬屈膝的笑臉相迎。
東、中、西三路並行、前後四進的院落處處可見寸發、褲裝西軍,党項、吐蕃、回紇歸化兵佔半數,不知孔子何許人也,心中自然也無敬意。
劉緯止步於杏壇,身後一尺開外是孔道輔為首的孔氏一族和李溥等州縣官,他話裡話外全是來意不善:“天禧二年,孔大夫奏稱祖廟卑陋不稱,請加修崇。某萬分不解,既是祖廟,怎能用封禪餘材擴建?”
孔氏一族噤若寒蟬,地方官不約而同的輕挪腳步,漸漸涇渭分明。
孔道輔硬著頭皮轉圜:“家祖教化世人有功,太宗、高宗、太后、陛下厚之。”
劉緯嗤之以鼻:“東魏孝靜帝何許人也?”
孔道輔不能對、不敢對。
東魏孝靜帝即元善見,鮮卑族,塑孔子像,並立十子。
劉緯冷笑:“如此大恩,怎不見孔氏為孝靜帝盡忠?”
孔道輔還是不能對,他可以說忍辱負重、可以說身在曹營心在漢,但隋唐又該怎麼解釋?
劉緯聲色俱厲:“貳臣世家,何德何能?敢用我大宋民脂民膏修祖廟?”
孔道輔搖搖欲墜。
孔氏一族愴然淚下。
地方官敢怒不敢言。
焦劉打破僵局:“爹爹,我領幾位嫂嫂去拜孔聖。”
劉緯啐道:“就你機靈?滾!”
在場眾人暗鬆一口氣,至少沒有趕盡殺絕的打算,不至於不可收拾。
……
福禍無門,惟人自招。
劉緯在鄆州遇刺,三百里外的曲阜舉城沸騰,爆竹震天,還有百餘桌流水宴。
仙源知縣由孔氏旁支擔任,勸倒是勸了,但仙源是個家法大於國法之地,無濟於事。
此時的京東路根據地域分為京東西路和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橫跨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四省,京東東路則囊括山東大部、蘇北,三面環海。
李溥白日鎖鄆州引發一系列後果,再加上有人攪渾水,東西路交界處的不法豪強紛紛向河北或是沿海分支,聞得仙源大宴三日,競相揭露孔氏一門惡跡,罪魁禍首呼之欲出。
朝堂上的風向則出奇一致,攤丁入畝等新條例飛快落地,還有官員懷高風亮節勸親族自首,唯恐和劉緯遇刺一事沾邊。
但劉緯一個月傳三次病危,就是不死,反而上疏請廢京東路非沿海區域堡、寨,一律改作廂軍屯所,官給俸料,林地產出不納科差,聽其市易,以免強人聚集。
於是,李士用外放,任河東路捉賊使,領西軍而不是州縣鄉兵,並將高臺、望樓、炮車、緒棚、巢車、木幔等組裝式攻城器械廣泛應用於剿匪。
每折損一人、或是每誤殺一婦孺,宅田丁口之外的繳獲便會上漲一成,無則不納。
各地豪強沒見過這種陣勢,兩條腿又跑不過四條腿,一邊罵官軍不講道義招安)一邊請從良。
京東路一帶雖有烽煙,總體形勢好過之前,並無擾民誤農等事。
負責清丈河北、京東墾田數量的郭諮、孫琳徒然一鬆,不斷有豪紳託人主動來請。
因為來自中南半島的第一艘運糧船已在海州登陸,澶州以東的千里黃河疏浚工程也已完成,役夫陸陸續續攜糧返鄉秋收,二十萬禁軍卻在駐地休整,誰也不知道他們要去哪。
……
八月下旬。
孔道輔上疏自請:孔氏子弟不得在京東路出仕,並將孔廟杏壇、正殿之外闢作書閣,捐書一萬兩千冊,為各路士子學問之所。
趙禎不許,表五上,方準。
孔道輔拜御史中丞,覆按李順一案。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