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二十七章 大爭之世 (二十一) (第2/3頁)

加入書籤

有嗎?

劉娥、趙禎捫心自問:有!至少趙光義有!

劉緯繪聲繪色的普及高粱河之戰。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趙光義意氣風發,決心取太原,召樞密使曹彬垂詢:“周世宗及我太祖皆親征太原,以當時兵力而不能克,何也?城壁堅完?不可近乎?”

曹彬奏:“世宗時,史超敗於石嶺關,人情震恐,故師還。太祖頓兵甘草地中,軍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非城壘不可近。今國家兵甲精銳,人心忻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有何不可?”

不是沒有人反對,宰相薛居正等文官就奏“得之不足以闢土、舍之不足以為患”,請趙光義三思而後行。

太原倒是攻下來了。

但趙光義這個人疑心太重,安全感太少,又無守土之心,詔毀太原城,徙士紳、僧道於洛陽,遷民於幷州,盡焚其廬舍,老幼趨避不及,釀四千死傷。

理由冠冕堂皇:得之不足以闢土、舍之不足以為患。

地是漢地,民是漢人。

偏偏趙光義吃了秤砣鐵了心:我就是不要!不想走就去死!

毀了太原,毀隆州。

所過之處,寸草不生!

扈從六軍不解:拼死拼活就為一走了之?你他孃的毀城是想免去犒賞吧?

趙光義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國內荒田太多,除了江南、兩浙、益州,處處缺人耕種。

但漢人鄉土觀念濃厚,又講究葉落歸根。

燕民惶恐,死守之心,與日倍增。

契丹幽州守軍頹勢盡顯,險些棄城而逃,漢人世家卻傾盡全力相助。

趙光義就這樣把自己玩了個半死,僅以身免,竊乘驢車遁去,還他孃的中了一箭。

文武官以為他死在高粱河,差點擁立趙德昭登基。

……

劉緯澆熄劉娥、趙禎的北上之心:“嶙嶙故城壘,荒涼空戍樓。在德不在險,方知王道休。

幽薊漢人如今只是慕我中國,而非向我中國。太宗視其為棄民,其能視我為王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先磨去他們身上低人一等的烙印,再徐徐圖之,陛下等得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