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二百六十四章 安能行嘆復坐愁 (下) (第2/2頁)

加入書籤

難不成這人是在提醒自己要被遠黜了不成?

另有那“只”,莫不是今夜只自己一人?

一邊苦苦的思索,一邊遲疑著邁動著腳步將要入內,李國昌終定下心來轉過頭問到:“敢問公公名姓”?

“王茂玄,現掌宣徽南院”。

——

出了延英殿,李國昌仍有些頭昏腦脹,今夜有太多的資訊湧入腦子,多到他都不知道該如何理順頭緒。

比預想中的要好一些,他並沒有被遠黜到崖州那種鬼地方,可原本設想中要透過武寧戰事崛起的計劃也落了空。天子命他三日內離京去涇原鎮任節度副使,是的,只是個副使,儘管要比早先的一州刺史有了不小的提升,但只一個副職,遠不是可以獨當一面的。

更讓他氣餒的是現平盧節度使王晏實被調入了涇原接替功勳卓著的康季榮。

王氏大族,根基更是深厚無比,想在這人手底下耍弄手段牟利恐怕不易啊。

還有就是那王茂玄,這人的名字李國昌還真的有所耳聞。據言其人原是領內侍省的宦官,然數月前的宮變中其內弟楊定希因效力於叛軍而獲罪待誅,王茂玄也隨之倒了黴。

楊定希,這個名字李國昌同樣也聽過,非但是聽過,那個年輕且英氣勃發的漢子他還曾親眼見過,甚至也有些交際。

而時物是人非,李國昌雖也偶爾感慨於命數無常,但也僅此而已。

宦海沉浮亦是尋常,這個訊息在長安只是個茶餘飯後的笑談,或是三五日便該無人問津了。

但前幾日此事卻有了新的變化,亦是驚呆了一眾看客。楊定希自閹入侍抵罪,本是必死的人活了下來。並且還攀上了楊氏一門,楊欽義替他那個放去武寧鎮任監軍由此不知生死的兒子楊玄略收了個養兒,並親賜了名,楊復均4。

割了卵子,保全了性命,而且即便楊欽義退隱了,但任誰都不敢小視了楊氏。所以這也算攀上了高枝,此間的得失外人實難道也。

至少現在看來,王茂玄掌宣徽南院,已然比肩四貴,這似乎是福報來了?

可他又為何要出言提點自己這個陌生人呢?

心事重重的走出了大明宮,李國昌不由止步回望,眼神中則滿是貪婪與遺憾,這次未能得償所願,希望下一次再來此地能同樣的得個福報!

——

“你見到了,怎樣,可還疑他”?

天子冷冷的問話嚇得李溫一個激靈,前幾日他私自去了大理寺求問卷宗,非但空手而歸還惹了父親震怒,原本李溫想著就此作罷再也不多事了,卻不料今夜忽被傳召入宮作陪,也便親眼見了那君臣二人的一番奏對。

“咳,阿爺,好像~,好像沒什麼呢,李將軍看著還是忠厚的,料想該不會做那惡事吧~”。

“呵,忠厚嗎?但願吧,朕再問你,你可知為何要讓他去涇原?又為何讓那王茂玄領他入宮”?

李忱不知可否的撇了撇嘴角,對這番毫無價值的回應也談不上失望,如今對這個討厭的長子他著實無奈的很。

盼望著其能長進些,卻又怕威脅了自己的權柄。如放任不管,至少在某種意義上這個兒子確也是皇位的候選,倘若他日皇位真的不幸落在這個畜生手裡,李忱可不願養出個亡國之君,所以不管怎樣,該有的提點還是要做些,至於能有什麼用處,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求阿爺教我~”。李溫不敢再信口胡言,上次因為李續的事情捱了罵,回王宅後又被田令孜好生說教了一番,自此他也徹底明白了一事,那就是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且不自知。於是這次他終於學乖了,既然方才的回答看似並不能讓父親滿意,那麼現在他要做的就是當個好學生。

“哼,想你也不知。康季榮有大功,但未免其人坐大,必要呼叫之。而王晏實在平盧同高駢相鬥已然壞了國事,眼下戰事將起,如平盧仍是內鬥頻頻如何指用?故而亦該調離其中一人。高駢~,朕還要用他牽制兗海,所以也只能是王晏實了。至於那胡兒~,雲州前些日傳來的訊息,沙陀人不敵生退渾,折損極大,此事暫還未傳開,嗨,北地均勢業已告破。再有河西歸附~,哎,此於國朝確是喜事,然河西失陷百年,當下朝廷又無力經略,如依了那悟真和尚所請,假以時日恐怕河西也將成河北一般的逆藩。故而朕讓那胡兒去涇原,如他知曉了北地之事定會興兵劫掠生口,以此來彌補沙陀之損,而今吐蕃勢弱,想來是不能敵,那便只能西遷,如此~,倒可借胡奴之手牽制河西~”。

“至於王茂玄~,帝王之道即為平衡之道,天下需要平衡,朝臣需要平衡,宮內同樣也需要,大唐不能再出一個馬元贄了,楊欽義退了,可楊氏還有用”。

“你~,學著點吧,能學多少,那便看你自己了”。

喜歡唐徒請大家收藏:()唐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