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三百九十一章 關中 (第1/3頁)

加入書籤

召集傅津川返京,除了趙元檀病情加重,還有一個雪上加霜的訊息。

青唐有異動。

諾大的大明宮,除了臥在病榻上不能起身的趙元檀,還有太師尚書令李輔之,尚書右僕射牛道騫,中書令周喆,殿前司都指揮使舞陽侯於羅睺,以及皆為元帥的傅家父子。

剛剛趕回來的傅津川放下各處軍情戰報,心中對當下的形勢也做到了大致有數。

而殿中文武大臣,所爭執的焦點就在於,青唐若真的動手,隴右河西可不可守。

若是不可守,不如暫棄,將邊軍精銳調回平叛,畢竟河西隴右再是重要,但現在上京都危在旦夕,如何抉擇似乎不需要進行選擇了。

青唐是一定會動手的,任誰當大君都不會放過這樣一個機會。

大晉如今深陷泥沼,河東失守、朔方告急,這對一直覬覦河西的青唐人來說簡直就是天賜良機。

且人心惶惶之下,就算是邊軍精銳的戰力,也會大打折扣。

力主收縮戰線的,自然是三位宰相。

而傅懋修和於羅睺即便是知道眼下的戰況和形勢,也只能硬著頭皮堅持隴右河西不可棄守。

這兩人已經作為目前勳貴武將之中的執牛耳者,自然不能輕言棄守。

此時,傅津川的意見就非常重要了。

從軍近二十年,傅津川先後擔任劍南、隴右兩鎮節度使,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

尤其是松州、疏勒、河湟三戰,對陣青唐從來都是大勝。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傅津川寥寥十六字,就讓傅懋修和於羅睺不在堅持。

他們並非是不懂這個道理,而是這個話從傅津川口中說出之後,他們才有理由去支援收縮戰線的決定。

他們要對人心,有所交代。

而躺在病榻上的趙元檀也做了決定。

首先是為了戰事排程,改崇政院為樞密院,以傅懋修知樞密院事,於羅睺、李輔之、牛道騫三人同知樞密院事。

這等於是讓文官拿到了直接插手軍事的權力。

同時,為了安撫武將,加傅懋修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司空是三公之一,是給重臣的加官。

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差遣,這也代表著武將可以擔任宰相的先例。

日後出將入相,也不在是一句空話。

至於河西隴右,明面上的詔書自然不會光明正大的棄守,只是會抽調大部分邊軍精銳回師入關中拱衛。

而這個決定,在對邊軍將士和邊地黎庶意味著什麼,做決定的權貴們自然是知曉的。

邊軍的將領們也清楚。

如今的朝廷,委實供應不了從河北、河東、朔方、隴右、河西這長達萬里的戰線同時作戰。

內縮是必然的選擇。

但對於心向大晉的邊地百姓和藩部而言,無疑是場滅頂之災。

可悲哀就在於,有時候當權者在做選擇的時候,無論怎麼選其實都是錯的。

朔方,失烈門一雪當年在白亭大戰時候的戰敗之恨。

先是率北境大軍,以優勢兵力與朔方邊軍對峙良久,雙方圍繞著銀、夏諸州鏖戰數月之久。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