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與讀者書》終 (第3/6頁)
梁安始終擁有,而趙宴時只有梁安,也只要梁安。
相較而言,趙宴時反而成了一張愛情裡至死不渝的白紙。
就此而言,你能說究竟誰更愛誰嗎?
我判斷不出,也不想做這種判斷。
愛不是天平兩端的砝碼,誰比誰更愛是個無法解釋的命題,我不會端水,也不在意誰更愛誰,我只是在順著人物軌跡寫出他們應該有的行為。
包括攻受上下對我來說只是必須有所取捨,就本文而言,趙宴時攻是因為梁安愛他。
我不偏攻也不偏受,我偏愛。
關於群像
我所理解的“群像”,來源於小時候看的武俠電視劇。
少年們總執劍走天涯,他們把自己稱為“江湖兒女”,奉行愛就愛了恨就恨了、有恩必還有仇必報的行事準則,但與此同時又將“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冤冤相報何時了”掛在嘴邊……
他們總在一起,總有很多朋友,每個人有自己不得不做的使命,有或認或不認的宿命,所以再好的朋友、再珍惜的愛人也會分開,或重聚或永別,他們會走向屬於自己的路不會停下,只剩螢幕前的我留在原地,為“離別”肝腸寸斷。
所謂“群像”,大概就是每個經過主角人生的“大人物”“小人物”在這個故事裡單拎出來,都有完整的一生。
在她或他的故事線裡,她他就是唯一的主角,也有自己的朋友、愛人,也有捨得不捨、痛苦掙紮、面臨抉擇……
所以我用了很大篇幅在“配角”身上。
在中途,我曾有過唯一一次忐忑迷茫,是有關棠月的。
於是我第一次找到了我的編輯老師,向她訴說我的焦慮恐慌,臨時整理了一份有關棠月人生的思維導圖過去。
編輯給我的回答是:“這個故事主要沖突,成了配角,而不是主角”“每個人物都和這個妹妹有關系,妹妹享受了部分主角的待遇”。
當晚我坐在電腦前聽歌砸核桃,在放空自己的時候想通了結果,沒再和編輯老師深入交流。
這當然不是編輯老師的錯,她不理解我的故事是因為我沒給過她大綱,但就這一點而言她實際說得是對的,因為文中每一個配角我都能以她他為中軸線,衍生出以她他為主角的導圖,而我給編輯看的只是棠月的人生軌跡,不是這個故事的全部。
編輯認為妹妹成了主角,是因為我給她看的,就是妹妹的人生。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群像,他們從來不是故事的注腳,只是在別人的故事裡路過。
感謝大家賦予我和他們的耐心,讓屬於梁安趙宴時故事裡的配角得以擁有自己的人生,讓他們的故事也得以在字縫裡生根。
想說的實在實在太多了,對於這篇文、這些人物,我有太多太多想說的,若允許我不停止,可以說上三天三夜,我只能先剋制住,如果有朋友想聽,我們還有機會再交流。
關於我
關於我的就更是囉嗦,大家已看了太多。
在連載過程中,我真的有很多話想說,但強行忍著,因為我無比珍視初次閱讀的體驗。
在生活中我有這樣的習慣,會盡量避免看任何劇透,看書或者看電影都會避免被“劇透”,我堅持認為當我失去了初次體驗感,就會失去我最純粹的觀後體驗,且再也無法尋回事實也的確如此)。
朋友和我是完全相反的型別,她需要被“透個明明白白”,但基於我個人的強迫症狀,當我試圖安利,必定會繞開重要環節,希望她親自體驗。
當然我明白這個習慣只適合用在自己身上,也只適合用在很瞭解我不在意我“癖好”的好朋友身上,她也不介意我這方面莫名其妙的執著,否則對於一個不在意這點的人來說,我也很“嚇人”,好在我有分寸,也不會對除她以外的人這樣死板。
但我還是在寫文過程中,作為創作者,忍住了與任何留言分析、討論、解釋劇情,希望給我珍視的讀者朋友們留下我最珍視的、有且僅有一次的體驗。
除了宵行“自刎”那個部分。
這也依舊是我的問題,但凡我有點出息,能保持日更,我都會強忍了不解釋,但我更新太慢,真的害怕會有人因此傷心被我傷害到,所以不得不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總之這可真是矛盾啊。
一個話癆,逼自己做一個啞巴( )……
嘮叨到這裡,忽然還是想要再次感謝我的讀者朋友們。
謝謝你們。
因為有你們,我很幸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