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00章: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第1/2頁)

加入書籤

好吧,寧致遠越想越覺得內心某種東西正在慢慢的覺醒。這半年多以來,從自己被抓的那天起,無論是自己接觸過的客戶也好,還是跟自己相同職位上關係好的同事也好,都受到了集團的某種威脅,或者說是對自己弱小資源的‘圍剿’,這種形式,應該從自己被抓進來的那天起,就一直沒有變化過,估計在自己被接受審判,塵埃落地之前,這種形式是不會變化的。

那接下來自己的鬥爭活動,就必須是‘反圍剿’的形式。面對集團的‘圍剿’和自己的‘反圍剿’,互相採用的就只有進攻和防禦這兩種鬥爭形式,這是和古今中外的各種鬥爭沒有兩樣的。然而,自己的這場仗因為波及的群體比較廣,大家各自的利益雖不完全相同,但中間有不可避免的有糾纏、有共同的地方,甚至還有某兩個群體共通的地方,對於這部分群體,可能會存在著一些反覆。

集團肯定是一直以進攻的姿態來面對的,畢竟這是集團早就制定好的戰場,自己已經被威逼利誘到這個戰場之上。

從剛開始總帶著集團的審計進行進攻,自己則以防禦的態勢進行應對,這是第一階段;

到其中自己以進攻的姿態要求集團把客戶叫來當面鑼對面鼓的講清楚,集團則是以司法程式進行防禦來應對,這是第二階段;

到自己被抓之後想要以防禦的態勢請求集團的諒解,集團反而以進攻的姿態讓承辦拿到了歪曲事實的口供,這是第三階段;

這就是集團的‘圍剿’和自己的‘反圍剿’在長期不斷地反覆的過程,說是長期反覆,是說鬥爭形式的反覆,這是事實,自己想想就能知道。“圍剿”和反“圍剿”,是戰爭形式的反覆。敵以進攻對我防禦、我以防禦對敵進攻的第一階段,和敵以防禦對我進攻、我以進攻對敵防禦的第二階段,是每一次“圍期”中鬥爭形式的反覆。

至於鬥爭的內容,則不是簡單地反覆的,而是每次不同的。這也是事實,任何人一看就知的。這裡的規律,是‘圍剿’和反‘圍剿’的規模一次比一次大,情況一次比一次複雜,鬥爭的暗流一次比一次激烈。

然而不是沒有起落的,就比如現在,事情已經發展了這麼久,自己的鬥爭還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這樣的話自己對於集團的威脅就不在最重要的地位了,集團‘圍剿’的規模和必要性,就比較小些,簡單些,緩和些了。

那既然這樣,自己的鬥爭就算失敗了嗎?寧致遠內心並不這麼認為,以他的鬥爭戰略而言,只有自己在還沒開庭之前就主動放棄了,那才叫做失敗;當下的處境,只能叫做區域性的和暫時的失敗。

反圍剿,作鬥爭,最重要的是不能被敵人的圍剿所嚇到,更不能被敵人的圍剿所嚇倒。和輕敵者相反,如果我們太看中了敵人,太看輕了自己,因而採取了非必要的退讓忍耐乞求的方針,不知不覺之間就連精神上那點防禦的武裝也一併解除了,其結果肯定是潰不成軍。

防禦也分積極防禦和消極防禦。積極防禦,又叫攻勢防禦,又叫決戰防禦。現在到了決戰的時候了嗎?差不多了,自己案子的流程已經完成了簡老師預測的‘兩退三上’的流程,也差不多在看守所呆了快一年左右的時間了。

消極防禦,又叫專守防禦,又叫單純防禦。就像自己之前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防禦一樣,其實就是有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意思。但實際上,消極防禦實際上是假防禦,只有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才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

是時候開始真的防禦了,之前自己是真沒有想明白,更沒有看清楚,只是被動的進行著消極防禦,現在回頭看,就算是自己覺得進攻的態勢,其本質也是消極防禦。要立刻、馬上摒棄消極防禦,因為據自己當前的理解,任何一本有價值的軍事書,任何一個比較聰明的軍事家,無論古今中外,無論戰略戰術,就沒有不反對消極防禦的。

只有最愚蠢的人,或者說最狂妄的人,才會捧著消極防禦當法寶。可是世上就是有這樣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之前的寧致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沒事,寧致遠心想著,‘吃一塹長一智吧’,對於集團早就有計劃進行的‘圍剿’,當時自己沒有必要的和充分的準備,陷入被動地位那就是必然的。就算自己倉促應戰、倉促應戰,勝利的把握也是沒有的。

那在這個當下,自己要進行積極防禦的時候,好好進行下自己‘反圍剿’的準備,就完全有必要了。要說在這之前,敵人的‘圍剿’準備是在秘密地進行的,自己難於知道他們將在何時進行進攻,等知道了,也就為時已晚,就像自己在一片茫然之中就被承辦抓了進來一樣。

但是現在,自己也早已不是被抓之前的那個自己了。自己現在有一點能力是可以對接下來集團的‘圍剿’策略和方向進行下預判的,那也就可以針對性的進行‘反圍剿’的準備。在準備的時機上面,一般地來說,與其失之過遲,不如失之過早。

反“圍剿”鬥爭勝利的程度,是和準備階段中任務完成的程度密切地聯絡著的。由輕敵而發生的對於準備的放鬆,和由被敵人進攻所嚇倒而發生的驚惺失措,都是應該堅決反對的不良傾向。自己需要的是熱烈而鎮定的情緒,緊張而有秩序的部署。

接下來,寧致遠對自己部署的計劃,起名叫做‘戰略退卻’。這是方法,不是態度,態度就是針鋒相對。但是針鋒相對不意味著要去硬碰硬,有時候,避其鋒芒尋找破綻也是另一種針鋒相對。

所謂‘戰略退卻’,是劣勢軍隊處在優勢軍隊進攻面前,因為顧到不能迅速地擊破其進攻,為了儲存軍力,待機破敵,而採取的一個有計劃的戰略步驟。可是,軍事冒險主義者則堅決反對此種步驟,他們的主張是所謂‘禦敵於國門之外’。

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闢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敗。

《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請看歷史家左丘明的敘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