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第2/2頁)
“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
沅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曆史家左丘明(3的敘述:
“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日: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公日: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日: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日: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撤亂,望其旗廉,故逐之。”
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一取信於民,敘述了利於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這了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說的戰略防禦的原則。
中國戰史中合此原則而取勝的例項是非常之多的。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
寧致遠給自己設定的‘戰略退卻’,就是不再依靠任何人的幫助,堅決的靠自己,不再對別人抱有任何的幻想。這裡的任何人,既指之前剛被抓時四處求人幫忙聯絡集團老總的中間人及集團老總本人,也指一直以來希望能夠站出來幫自己說些話的客戶。
所有的這些,都堅決的放棄掉了。這不是消極的放棄,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最符合實際的行動。
好,就這麼決定了,寧致遠心想。做決定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無論是選擇職業道路、決定居住地,還是簡單到晚餐吃什麼,我們都不斷面臨需要仔細考慮的選擇。
寧致遠一直以來堅信的是,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的關鍵在於理性思考和相信自己的直覺的結合。
理性思考很重要,因為它能夠權衡每個選項的利弊,並做出明智的決定。直到現在,寧致遠還記得那時他在選擇大學時,列出了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因素,如教育質量、地理位置和費用等等。然後,根據這些因素進行了調查和比較不同的大學。透過這樣客觀分析收集到的資訊,自己就能夠縮小選擇範圍,並最終做出自己有信心的決定。
然而,僅僅依靠理性思考有時會導致過度思考和優柔寡斷。當時用這個方法選擇大學時很好用,但到了選擇專業時,再用這種方法就有了侷限性,因為專業不像學校那麼好去收集關鍵資訊進行合理分析,所以,這也是自己相信直覺的地方。
我們的直覺往往基於過去的經驗和潛意識的知識,它們可以提供理性思考可能忽視的寶貴見解。寧致遠還記得在自己到之前所任職的集團面試工作時,有兩個工作機會在紙面上看起來同樣吸引人。然而,一個公司給自己一種興奮和熱情的直覺,而另一個則讓自己感到漠不關心。
儘管兩個選項都有理性的論據,但自己最終選擇了激發自己直覺的公司,也就是之前所任職的集團,結果證明這對自己來說是正確的決定。
總的來說,對於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理性思考和相信自己的直覺是相輔相成的。這是寧致遠在之前的人生當中,透過為數不多的兩次重大經歷,一次是高考,一次是面試,得出來的經驗。
透過理性思考,可以收集和分析資訊,權衡利弊;而透過相信直覺,可以傾聽內心的聲音,從過去的經驗中獲得啟示。這樣的決策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符合自己需要和價值觀的決定,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並取得成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