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卷 李玉英獄中訟冤 (第4/15頁)
過?”左思右算,想出一個道理。你道是什麼道理?元來收拾起一間書室,請下
一個老儒,把玉英、承祖送入書堂讀書,每日茶飯俱著人送進去吃,直至晚方才
放學。教他遠了晚娘,躲這打罵。那桃英、月英自有nǎi子照管,料然無妨。常言:
夫妻是打罵不開的。過了數日,只得差人去接焦氏。焦榕備些禮物,送將回來。
焦氏知得請下先生,也解了其意,更不道破。這番歸來,果然比先大不相同,一
味將笑撮在臉上,調引這幾個小男女,親親熱熱,勝如親生。莫說打罵,便是氣
兒也不再呵一口。待婢僕們也十分寬恕,不常賞賜小東西。大凡下人,肚腸極是
窄狹,得了須微之利,便極口稱功誦德,歡聲溢耳。李雄初時甚覺奇異,只道懼
怕他鬧吵,當面假意殷勤,背後未必如此。幾遍暗地打聽,冷眼偷瞧,更不見有
甚別樣做作。過了年餘,愈加珍愛。李雄萬分喜悅,想道:“不知大舅怎生樣勸
喻,便能改過從善。如此可見好人原容易做的,只在一轉念耳!”從此放下這片
肚腸,夫妻恩愛愈篤。那焦氏巴不能生下個兒子,誰知做親二年,尚沒身孕。心
中著急,往各處寺觀庵堂,燒香許願。那菩薩果是有些靈驗,燒了香,許過願,
真個就身懷六甲。到得十月滿足,生下一個兒子,乳名亞奴。你道為何叫這般名
字?元來民間有個俗套,恐怕小兒家養不大,常把賤物為名,取其易長的意思,
因此每每有牛兒、狗兒之名。那焦氏也恐難養,又不好叫恁般名色,故只喚做亞
奴,以為比奴僕尚次一等,即如牛兒、狗兒之意。李雄只道焦氏真心愛惜兒女,
今番生下亞奴,亦十分珍重。三朝滿月,遍請親友吃慶喜筵宴,不在話下。
常言說得好:只愁不養,不愁不長。眨眼間,不覺亞奴又已週歲。那時玉英
已是十齡,長得婉麗飄逸,如畫圖中人物。且又賦性敏慧,讀書過目成誦,善能
吟詩作賦。其他描花刺繡,不教自會。兄弟李承祖,雖然也是個聰明孩子,到底
趕不上姐姐。曾詠綠萼梅,詩曰:
並是調羹種,偏栽碧玉枝。不誇紅有豔,兼笑白無奇。
蕊綻鶯忘啄,花香蝶未窺。隴頭羌笛奏,芳草總堪疑。
因有了這般才藻,李雄倍加喜歡。連桃英、月英也送入書堂讀書。又嘗對焦
氏說道:“玉英女兒,有如此美才,後日不捨得嫁他出去。訪一個有才學的秀士
入贅家來,待他夫婦唱和,可不好麼?”焦氏口雖讚美,心下越增妒忌,正要設
計下手。
不想其年乃正德十四年,陝西反賊楊九兒據皋蘭山作亂,累敗官軍,地方告
急。朝廷遣都指揮趙忠充總兵官,統領兵馬前去征討。趙忠知得李雄智勇相兼,
特薦為前部先鋒。你想軍情之事,火一般緊急,可能勾少緩?半月之間,擇日出
師。李雄收拾行裝器械,帶領家丁起程。臨行時又叮囑焦氏,好生看管兒女。焦
氏答道:“這事不消分付!但願你陣面上神靈護祐,馬到成功,博個封妻廕子。”
夫妻父子正在分別,外邊報:“趙爺傳令教場相會!”李雄灑淚出門,急急上馬,
直至教場中演武廳上,與諸將參謁已畢。朝廷又差兵部官犒勞,三軍齊向北闕謝
恩,口稱萬歲三聲。趙爺分付李雄帶領前部軍馬先行。李雄領了將令,放起三個
轟天大炮,眾軍一聲吶喊,遍地鑼鳴,離了教場,望陝西而進。軍容整肅,器杖
鮮明。一路上逢山開徑,遇水疊橋,不則一日,已至陝西地面。安營下寨,等大
軍到來,一齊進發。與賊兵連戰數陣,互相勝負。到七月十四,賊兵挑戰。趙爺
令李雄出陣。那李雄統領部下精兵,奮勇殺入。賊兵抵擋不住,大敗而走。李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