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巡狩各地(二)
視察隊伍並不急於趕路,而是緩步慢行 。歐陽軒每到一地都要停下來,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二、三月甚至半年,深入村寨廠礦實地考察並聽取民意。這種方式不僅發現了諸多問題,又親近百姓,得到了廣泛的讚譽。在兩淮地區,歐陽軒糾正了州縣官員強推巴蜀屯田模式的錯誤。此地天災頻發,黃河和淮水氾濫無常,加之長年的戰亂使得人口銳減,大量田地無人耕種。在戰後重建過程中,州縣官員為了政績不顧百姓反對,在河流及湖泊旁建立開墾屯田點——理由是這些土地最肥,卻因此埋下了水災的隱患。
歐陽軒聽取了百姓意見,下令將屯田點改到高地或低山丘陵處,這些高朗土地雖然不如水邊土地肥美,卻也適合玉米、土豆、紅薯這些高產耐旱作物,更重要的是安全無虞。除此之外,當地州縣也按歐陽軒的建議,將原來“堵”的防洪思路轉變“疏”,把河湖瀦澤劃為保護區,嚴禁私自圍湖造田或改造河道,又將地勢低矮處劃為洩洪區。帝國現在百廢待興,根本沒有人力去整治黃河和淮水。帝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即便人口再增長數倍,各省也有充足的土地可供開墾。海外領地更是廣袤,僅野牛大陸的可耕地便是漢地十八省的數倍以上。
在中原大地的開封,歐陽軒停留了四個月,呆如此之長的時間並不是政府施政方略有問題。實際上,開封在戰後恢復勢頭極好,當下人口已有二十萬,周邊不僅開墾了大片良田,還興建了不少工廠礦山。但一枝獨秀不是春,除了開封和洛陽之外,河南省其餘地方恢復的並不理想。據楊邦憲的調查,造成這個局面最大原因的是盜匪並未禁絕。中原由於戰亂頻繁,素有習武之風,民風十分剽悍。蒙元北撤之後,遺下的潰兵與佔山為王的豪強流氓狼狽為奸,攪得鄉野烏煙瘴氣。雖然在霹靂軍野戰部隊的打擊之下,大的盜匪團伙皆灰飛煙滅,但多如牛毛的小股盜匪一時卻難以完全消滅。
第二軍調往河西走廊後,河南省的剿匪便由新成立的守備團負責。這支二線部隊不僅裝備訓練差,不少士兵思想覺悟也差,認為當兵只是為了吃糧,在戰鬥中根本不想拼命,甚至還有人為盜匪通風報信。當歐陽軒透過暗訪得到這些情況後勃然大怒,對省長進行了訓誡,撤掉了團長之職,又命令將負責剿匪的守備團進行整訓重組為旅,軍官也全部進行調整。在他的命令下,何老二率警衛團前往匪患最猖獗的地區,以排班為單位進行特種作戰。盜匪們那裡是對手,也逃不過追擊——警衛團可是一人三馬。打擊之下,大部分盜匪或死或降,只有極少數逃往了深山老林中。這些殘匪苟延殘喘的時間也不會太久,新成立的守備旅長已向歐陽軒立下軍令狀,誓言要將其消滅。
離開河南省後歐陽軒來到了山東。作為孔孟之鄉,山東民風淳樸百姓吃苦耐勞,這裡既有阡陌縱橫的大片良田,又能海田曬鹽,還有多個的黃金礦,按說經濟並不差。但歐陽軒發現當地百姓日子並不好過,政府稅收也不理想,甚至連學校和醫院都十分簡陋破舊。他初以為是官員貪汙怠政使得經濟滯後民生凋敝,但透過暗訪得知,不管省政府還是州縣官員皆踏實勤勉,雖有超出正常禮節的小貪小拿,卻也沒有腐敗成風,這讓他百思不得其解。楊邦憲對此事的調查結論解開了歐陽軒的疑惑,山東百姓困苦的竟然與孔子後裔相關,或者說與曲阜的衍聖公家族有關。
蒙元入主中原之後為了拉攏漢人支援,不僅保留了曲阜孔氏原來的特權,還賞賜了大量的田產。在李璮之亂中,孔氏站在蒙元一邊為其造勢,消解了李璮打出的恢復漢人衣冠的宣傳,讓忽必烈龍顏大悅,又賞賜給孔氏大量繳獲自李璮的田產。蒙元北撤之後,孔氏又藉著山東出現權力真空的時機,將大片土地圈入自己名下。孔氏還四處造謠,聲稱尊孔是帝國的基本國策,霹靂軍每到一地便建孔子學院就是明證,與孔氏作對不僅是對聖人不敬,更是對帝國不滿。如此狐假虎威,不僅矇蔽了山東百姓,也矇蔽了不少州縣甚至省級官員。官員百姓的小心翼翼,反過來使孔氏的氣焰越發囂張,更加肆無忌憚欺男霸女,甚至干涉州縣治理。
據暗訪得知,孔氏田產已不限於曲阜一地,不僅遍及山東,甚至在河北和河南也有不少田地,總數高達數百萬畝,孔府名下有佃農數萬人,部曲家丁數千人。這個情況讓歐陽軒臉色鐵青。霹靂軍自起家以來,便視傳播漢家文明為已任,之所以將孔子作為學院的名稱,是因為孔子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人物,並不是獨尊孔子。帝國的文化政策是兼收幷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非獨尊儒家。歐陽軒本就對曲阜孔氏心有不滿,他們面對金人和蒙元的屠刀雖然無力對抗,卻也可以選擇衣冠南渡,但終究還是捨不得房舍田產。歐陽軒不允許帝國內部存在世襲罔替的貴族,更不允許孔氏曲解帝國政策,並以此壓榨百姓。
讓歐陽軒痛心的是,山東省長石中泉從琉璃壩便追隨他,是資歷頗深的霹靂軍元老,理應知道帝國的文化政策,卻對孔氏的橫行不法視而不見。眼見他如此,不少州縣官員也有學樣,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治國施政的核心是治吏,歐陽軒當即將石中泉停職,並派了急使回揚州提請議會罷免其職務,並追究其失職之責。此事中不作為的州縣官員則被當場解職——作為元首,歐陽軒有這個許可權。對於曲阜孔氏,歐陽軒下令永久削去其爵位,將其田產房舍收為公有,作辦學之用,其族人之中重罪的流放到鮮卑利亞和野牛大陸北部,輕罪的則流放西域。
離開山東之後,歐陽軒繼續前往元大都——帝國政府已將之改名為燕京。河北之地自古便是豪強頻出,自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後,便成了胡漢混雜之地。漢人世家大族為了自保,皆廣招部曲修建塢堡,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也成了蒙元統治北方漢地的代理人。蒙元政權退出漢地之時,不少漢人大族隨之北遷,但大部分仍留了下來。在曹軒的雷霆手段下,這些世家大族皆表示服從帝國的號令,不敢公然對抗。他們在背地裡陽奉陰違,抵制州縣政府的命令,特別是廢奴令和均田令世家大族均蓄有大量的奴僕和數量驚人的財產。這兩項命令,實在是要革他們的命。
因為驅趕漠北的蒙元政權往西仍是帝國的第一要務,故帝國並沒有將精力放在河北的這些豪族身上。曹軒率第一軍進駐漠南,吳青率陸戰軍前往遼東之後,世家豪族又可以囂張起來。他們控制了所在州縣的半數以上的田產和人口,卻拒絕接受政令,也不繳納賦稅,甚至還在地盤上設卡,向憑藉武力向路過的商旅收稅——有的私人武裝數量達千人以上,個別甚至採取武力對抗州縣政權,公然霸凌官員。毫不誇張地說,帝國在河北已不是治不下縣,而是治不下州,治不下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