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巡狩各地(三)
面對樹大根深的河北豪強勢力,隨行幕僚的建議是先穩住這些地頭蛇,待騰出手後再徐徐圖之。眼下漠北和西域方向正在用兵,從江南調軍前來需要數月,在當地編練新軍需要的時間更長。楊邦憲也是這個意見,他認為河北豪強自漢以來便存在,雖經歷代王朝打擊並沒有消失,一直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深”,甚至連野蠻的金人和蒙古人對其也只能拉攏。話說以前的播州楊氏本質上也是一個超大的豪強,下面還有十餘個小的豪強家族,楊邦憲深諳“強龍壓不過地頭蛇”的道理。
歐陽軒熟讀歷史,當然知道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便是仰仗河北豪強才得以光復漢室,也知道大唐安史之亂有河北豪強在背後支援。如果沒有他們的配合,不管是契丹、金還是蒙古人在漢地的治理,根本不能順利進行。如果帝國要拿這些豪強地主開刀,河北的經濟社會發展在短期內將會受到嚴重影響。但即便如此,歐陽軒仍決心將盤崌在河北大地幾百年的這顆毒瘤徹底剷除——長痛不如短痛。帝國絕不允許國中之國存在,更何況這些豪強地主在蒙元統治時期還為虎作倀,犯下的累累血債尚未徹底清算。既然他們不思悔改,歐陽軒便要趁這個機會來個快刀斬亂麻,用武力將之連根拔起。
豪強地主們當然不是善茬,他們透過在省、州政府的眼線得知帝國的計劃後,舉兵反叛了。他們少者上千人據一縣之地,多者上萬人,控制面積達數個州縣,一時間燕趙大地烽煙四起。這些反叛勢力有的打著蒙元旗號,有的聲稱要恢復宋帝國。最大的一股反叛勢力是滄州人劉谷,其佔據了十餘個州縣,號稱有勝兵十萬,並自稱為大漢皇帝。面對如燎原之勢的叛亂,歐陽軒並沒有驚慌,他甚至據絕了總參謀長昝萬壽從江淮調大軍來的建議,只是從漠南和遼東各調來一個團的騎兵,又命山東、山西和河南三省守好邊界,防止叛軍四處亂竄。
漠南和遼東的援兵還沒有到達河北,何老二已率警衛團剿滅了滄州的反叛勢力。劉谷的偽漢政權表面聲勢浩大,實則不過二萬餘烏合之眾,那裡敵得過二千五百名最精銳的戰力。僅僅半日時間滄州城便被攻破,劉谷死於亂軍之中,四散而逃的叛軍在警衛團騎兵追擊下或降或死。不到半月時間,偽漢政權佔據的州縣盡皆被光復。將劉谷這股最大的反叛勢力消滅之後,歐陽軒便將平叛任務交給南下的兩個騎兵團,自己則率眾前往遼東。第一軍和海軍陸戰軍的騎兵有了充足的馬匹後,攜帶的火炮和彈藥數量顯著增加,更能進行長途奔襲。反叛勢力不管是固守塢堡還是逃跑,皆難逃敗亡身死的命運。
雖然帝國遷了數萬漢民前往遼東,但這片白山黑水的大地上仍然是女真、肅慎、契丹等遊牧民族佔據主導地位。這些民族在中原王朝強大時會以冊封、貿易等方式被羈縻在朝貢體系內,在中原王朝衰落時往往南下劫掠,甚至會鳩佔鵲巢。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遊牧民族剽悍的習性,也因為漁獵經濟的脆弱性。遼東雖然比鮮卑利亞氣侯好上許多,卻也十分苦寒,特別是冬日仍十分難熬。一旦遭遇災害天氣,活不下去的這些牧民漁民獵人便會鋌而走險。
歐陽軒對遼東等女真故地的治理手段只有三個:文化、經濟和人口。文化便是廣建孔子學校,推廣基礎教育和醫療,讓諸民族對帝國更加歸心,慢慢實現語同文、車同軌。經濟手段則分為貿易、農技推廣兩個部分。苦寒之地生產力落後,如果能夠透過貿易這種和平手段,獲得低成本的鐵、鹽、糖、棉等生活必需品,沒有人願意想從事**險的殺戮搶劫。農技推廣的重點在於土豆、玉米等高產糧食的種植。遼東只要種植出了大量的糧食,又能獲得便宜的棉布,讓百姓吃飽穿暖,便會有更多人從漢地遷來。這裡肥沃的黑土地,在辛勤的耕作下,將會成為帝國的糧倉。
在遼東之時,歐陽軒接到了餘柱從揚州傳來的急報,內容涉及高麗及倭國事務。阿術率蒙元騎兵劫掠讓高麗元氣大傷,加上私掠船隊在沿海滋擾,讓高麗國困民窮,百姓民不聊生,朝野上下民怨沸騰,矛頭直指高麗王室特別是蒙古元成公主及其誕下的太子。高麗國王王諶見蒙元政權大勢已去,索性廢掉元成公主及其太子,將兩人送回漠北。與蒙元切割只是稍平息了朝野的怒火,世人皆言該向中華帝國稱臣。只不過面對高麗自請為藩屬國的哀告,揚州方面並沒有同意。面對日益洶湧的民意,王諶明白如果再沒有得到帝國的原諒,暴動起來的臣民會讓王室貴族死無葬身之地。
“兩害相權取其輕”,王諶當然捨不得世襲罔替的王權,卻更害怕王室被暴民撕為碎片,遂派使前往揚州,自請削去王號,讓高麗成為帝國的行省,餘柱此次來信便是請歐陽軒定奪此事。歐陽軒雖憤恨高麗人兩面三刀和背刺的行為,卻也明白成熟政治家不應意氣用事,遂提出高麗歸化為行省的條件:高麗要將漢語作為官方語言,並在三年之內修建百所孔子學院;高麗王室及貴族要將子弟送往揚州學習中華文化和法律,各級官府要聘請帝國官員作指導,並按帝國行政體系進行治理;帝國的商人可以在高麗自由經商、開礦。如果高麗在三年內達到上述條件,經議會表決後可成為帝國行省。作為回報,帝國可以立即撤銷高麗不受法律保護的政令,並禁止私掠船在高麗活動。
餘柱的急報中,也提到倭國自請為藩屬國。薩摩藩的反霹靂軍勢力被清洗後,眼下已成為帝國的一個州——流求省東瀛州,與北方的蝦夷島、東邊的對馬島、濟州島一起,從東南北三個方面,將倭國牢牢困住。除此之外,帝國還對倭國採用分化政策——私掠船頻繁光顧敵對態度的藩,對恭順的藩則很少前去劫掠。久而久之,大部分沿海的藩皆變成了親帝國派,對鎌倉幕府已是陽奉陰違,只有內陸窮困的藩效仍忠鎌倉幕府。北條時宗知道如果再與帝國對抗下來,倭國只會日益窮困,內部也會分崩離析,幕府只會走向垮臺,遂派了使者前往揚州乞和。
帝國內部特別是商人和私掠船隊,對於將倭國收為藩屬頗為牴觸,原因也很簡單——如果成了藩屬便不會有走私貿易的高額利潤,更遑論搶劫這種一本萬利的生意。帝國政策雖不會被利益集團所左右,卻也要考慮他們的利益,故歐陽軒對倭國的乞求提出了三年觀察期。在這期間,帝國艦隻可以自由出入倭國的港口,商人可以自由在倭國貿易和開礦,稅率為帝國稅制的四分之一,並享有治外法權。倭國的黃金、白銀及木材資源極其豐富,私掠船既可以轉職為商人,也可以在獲得倭國以“和平費”為名義的補償後,前往西洋等地。倭國只有觀察期內達到帝國的要求,才能成為藩屬。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