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第一九五章 風口浪尖 (第1/3頁)
第195章 第一九五章 風口浪尖
三日後, 內廷領查的毒害皇帝案,由太皇太後宮中的大太監主動招認。
供認稱自己侍候太皇太後多年,如今眼見太皇太後親手撫養長大的皇上, 越來越不將太皇太後放在眼裡,他見不得主子受委屈, 這才要挾了紫宸殿禦前的袁方,行此謀害帝王之事。
即使大太監的供認書, 將太皇太後摘了出去, 可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太皇太後無疑難以在風波流言之中自清。
當天,太皇太後於紫宸殿外, 向皇帝請求, 離宮別居,一心求佛,不見外客, 為大景朝廷, 為趙家江山祈福。
皇帝準了太皇太後之請, 定於五日後正式將太皇太後遷居至京都外城華嚴寺外的別苑,並且由皇帝親選的皇庭禁軍, 護衛太皇太後在宮外別苑的安全。
在一片忙亂的整點行裝的過程中,太皇太後高氏獨自撐著靠坐在殿中的軟榻之上,瞧著手底下這些宮婢奴才,不是手忙腳亂,就是心思各異。
高氏滿面疲憊, 這一輩子,她作為大景朝曾經的皇後,從太子妃起, 就沒有任何人能夠對她的地位形成過威脅,可謂從來都榮耀非常。
就連自己的親兒子繼任帝位,也是極具雄才大略的中興之君,作為皇太後,兒子對她可謂十分孝敬周全。
只是,這一切,卻從那一個名叫劉淩英的人嶄露頭角開始,逐漸出現了裂隙。
曾經與自己毫無隔閡的兒子,越來越無法耐心聽得進去自己說話,施行的政策讓她這樣經歷了三朝的老人,都無法理解。自己說的話,兒子不聽,那個劉淩英一說,兒子就拍案叫好!
如若只是如此也便罷了,偏偏那劉淩英折騰著,折騰著,把閘刀搭到了她的孃家人脖子上!
唉。
要說這些事情,她曾經有沒有過後悔。
唯一後悔的就是,她沒有想到,那個劉淩英死了之後,她的兒子也大受打擊,一蹶不振,沒能留下一個後代,壯年而薨。
如果不是這樣,也不至於她還要在兒子死了以後,站出來與那個野心不小的劉氏,爭奪垂簾聽政之權,也不至於從宗族裡選出來這麼個小皇帝,沒有至親血緣,縱使親自照看養護他到成年,也仍然養不熟。
掌事女官進來,到了高氏身前,低了聲音稟告:“太皇太後,有、有一封宮外來的信。”
·
皇宮外,內城蔡相府邸。
自從河東路水患乃是人禍,並且作案之人就是王端以後,曾經門庭若市的蔡相公府,就冷清了不少。
如今,王景禹從禦史臺獄中釋放,還掀起了這樣一陣直至蔡闕的控告颶風,蔡相公府門已然成為了人人退避的艱險之地。
蔡闕縱橫仕途多年,豈能不熟悉這官場的規則?
只不過,看透歸看透,風光多年,恣肆多年,當這樣的局面輪到自己頭上時,卻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的。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宮中傳出訊息,一直同他合作良好的太皇太後,這一次,竟然也徹底栽了跟頭,自請離宮,從今往後,就要在皇帝的監控之下生活,這與變相的軟禁有什麼區別?
而太皇太後作為他在內廷的最大助力,本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的自己,必然更難有反抗的餘地。
他實在是不甘心啊!
況且,他若是放棄抵抗,束手就擒,那些依附於他的黨群可不會同意?他們來了,求的不就是一個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可不是為了有一天血本無歸,鋃鐺入獄。
如若如此,這些曾經小心翼翼巴結和依附自己的人,必然是第一個反過頭來吸食他的血肉,榨幹他最後價值的那一批人。
今天的訊息遞進了宮中,很快裘培父子就氣急敗壞的登門。
兩人一身平民百姓的粗布衣裳,遮掩著行跡,從蔡府的後門敲敲進來的。多年來,裘培是蔡闕最堅定的左膀右臂,雖然他能力不算出眾,有些時候心緒也不夠穩重,他的兒子裘澄幾乎與其一脈相承,精神都不夠出眾。
可是,他能夠受到蔡闕最大的倚重,放心的讓他多年擔任掌管財權的三司使,正是因為裘培的認死理,以及夠忠誠。
裘培一進來,就對自己不得不穿在身上的衣服,再也忍受不了一點點。
嘟囔著道:“蔡相公,眼下這情形,還能怎麼辦?實在不行,咱們就按之前的商議,做最壞的打算,雖說舍卻了這麼多年在這裡的基業,好歹留得一個自由身!”
蔡闕道:“還沒到最後的時刻,我蔡闕不會就這樣輕易放棄。”
裘培看了他一眼,無奈嘆了口氣:“就知道會如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