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六零章 故意留下的後門 (第1/3頁)
朝廷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清剿,是步騎、戰車和騎兵協同的清剿隊伍。
騎兵追擊,戰車防禦,步騎也就是火槍隊居中策應,這就是朝廷清剿北遼殘兵的策略。
很有效,再沒有出現被北遼殘兵截殺的故事······
針對於逃往燕山以北的北遼隊伍,趙曦現在還沒有想好怎樣做。
燕山以北,肯定是要征伐的,否則大宋完全可以在戰前就逼迫北遼將燕雲恭送。說好了要打到燕山以北,說好了燕山以北的草場要賞賜給番騎隊,輔助番騎隊,以及後期招募的騎兵。
朝廷不能失信,也不希望燕山成為未來大宋紛爭不斷的邊疆。
就是有紛爭,那也是讓党項、吐蕃等遊牧族群和契丹的遊牧族群一起在草原上紛爭。
所以,現階段朝廷並沒有想著突破燕山向北征伐,只不過是在燕山佈防了重兵,對北遼沒能逃出燕山的殘兵進行圍剿。
並沒有指望清剿行動能找到北遼皇族迭刺部,趙曦的目的是其餘七部任何一部的首領。總不能忙乎了近兩年,最終動不了契丹的根基吧?
契丹八部,是整個契丹起源的跟腳。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個部落聯盟。契丹族群即便是最後建立了北遼王朝,親疏遠近的關係,說到底還是根據這古八部傳承下來的。
也就是說,契丹古八部是整個北遼王朝的核心,也是信仰。對於信仰的力量,趙曦是最為了解的,他比中原對先賢的推崇更可怕。
滅掉北遼,佔領土地和收買人心都不能徹底的讓契丹人絕望,滅掉他們的信仰,或者讓他們看到推崇的那個首領落下神壇,或許才是徹底擊潰契丹這個族群凝聚力的最佳辦法。
事實上,除了後期北遼吞併的諸如奚、室韋、萌古等部落,基本上整個北遼王朝的貴族,倒是出自這古八部傳承下來的。
甚至說,整個北遼的朝廷決斷,也都是以古八部傳承後人為主。北遼的精銳主力,也都是集中在這古八部的首領之中。
雖然現在的北遼,已經不再提及古八部,根源總是脫不開古八部。
滅不了古八部,那就意味著北遼不滅。
“可惜了,上次因為五百番騎被全殲,三萬大軍掃蕩方圓三百里殲滅的那五千北遼騎兵,一個活口都沒有留下,否則也可以甄別是不是有古八部傳承人。”
信仰的力量或許諸位臣工不瞭解,但是,官家所說的契丹古八部,諸位臣工還是瞭解的。也知道契丹古八部的傳承,代表著整個北遼王朝的核心。
也認同古八部隊契丹,對整個北遼王朝的圖騰作用。就像中原王朝的先賢一般······
這時候,隨軍的諸位內閣,也開始專注於契丹古八部的剿滅事宜,也不再著急回朝事宜······官家已經恩准遴選官員了。只待清剿收尾,朝廷官員就可以陸續赴任······
對於諸位閣老大臣而言,官家在哪裡,哪裡就是朝廷。
“是否可以從契丹人的圖騰紋身入手?”
這確實是個思路,最起碼能甄別那些在混戰中枉死的契丹貴族······
於是,大宋的清剿隊伍,便增加了一項工作,在殲敵之後,都會將契丹人扒光,根據契丹人的紋身奏報戰功······
蕭墶不也這時候在逐鹿山的山坳裡,帶著三萬自己部落的斡魯多。
在確定大遼皇帝陛下已經拋棄將士們逃掉的那一刻,蕭墶不也就以阻擊宋國北部軍的名義,調集了自己本部落的斡魯多北上了。
跟大遼皇帝的藉口是一樣的。
但是,蕭墶不也並沒有著急離開戰區,也沒有像其他首領那樣直接向北逃竄。而是在宋國的北路大軍向東進發,部署圍攻析津府的時,瞅中了宋國大軍的空檔,第一時間向西北穿插,直接進入了逐鹿山。
宋國已經佔據了奉化州、歸化州,也就是說,逐鹿山以西,在宋國看來已經是大後方了,已經貫通了雲州到奉化州的通道。
而北部出燕山,那還是大遼的疆域。任何人都想不多,自己會率領本部人馬向西······
蕭墶不也偏偏就向西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