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正文完結 飲盡此杯 (第1/3頁)
第122章 正文完結 飲盡此杯
秋高氣肅, 清蘊在門外簷下支起美人榻,和著午後涼爽的風歇了個晌。
醒來後猶有幾分昏沉,便用濕帕子蒙在臉上, 繼續躺著。
白芷從外走來, 見她這模樣便知醒了, 輕聲道:“主子, 織經堂、書院和彭掌櫃那邊有都信傳來。”
清蘊聲音從帕下傳來, “你讀吧,不想睜眼。”
白芷應聲拆開信, 一一讀來。
在彭掌櫃保持和清蘊走動下, 她手中的生意已經涉及酒樓、書店、珠寶閣、漕運等各方面, 地點也從京城遠至江蘇、浙江等地。
把生意拓展到如今地步, 清蘊反而沒有以前那麼上心了。她準備逐步放手, 除去一些必要的生意,其餘就完全交給彭掌櫃等人, 自己只佔一二成即可。
和鎮安帝等人接觸愈久, 她意識到, 賺的銀子並非越多越好。以她的地位,繼續貪圖這些銀子,未免有與民爭利的嫌疑。
因此除去織經堂和學院, 其他的事她都是簡單知曉就好。
白芷深知這點,讀信亦分了輕重。
當聽到書院院長在信中呈稟江衡一事後,清蘊微頓,取下帕子問, “衡兒今年才十歲吧?”
白芷說是。
“給我看看。”
接過白芷手中的信,清蘊一目十行。
經太後和李審言有意引導,如今京中許多人都知, 文襄夫人八成就是未來的太子妃。
鎮安帝未出面反對,那就是默許。他和李審言父子聯手從馬上得來的帝位,都算得上年富力強,基本沒什麼能威脅得了這二人。
因此,察覺出兩位意思後,百官中即便有意見,也識趣地沒說出口。
畢竟,文襄夫人的前任夫君——王大人都能對他人的打量目光坦然受之,他們外人又有什麼可以說道?
位高者達成共識,有些人為博名聲,卻在私底下批判清蘊,言辭多有激烈,道文襄夫人先後嫁二夫,曾剋死第一任夫君,又引前朝煬帝爭奪,實乃紅顏禍水、不祥之女。
這種言論尚未大肆傳播,但已有人議論,江衡在兩大書院相會時聽見,很是生氣,當眾做了篇文章駁斥此論。
文章先列數清蘊的經世之行,設書院以開黔首矇昧,立織經堂而養孤寡殘弱,二賑災民活萬命。反問那些書生可曾使一老嫗免於凍餒,可曾令一稚子得聞詩書?
其中有段極其辱人,道其“醉臥父兄羽翼之下高談儒道,吮吸姊妹膏血之時妄論正身”,諷刺他們為“市井蠅蟲”。
那幾個私下談論的書生都幾乎快及冠了,被江衡這麼一個十歲少年如此教訓,氣得臉色青青紫紫,礙於他年紀太小,又不好動手。
院長特意附上文章原文,先誇贊了番江衡才華,然後詢問清蘊,能不能把這篇文章宣揚出去。
仔細看過文章,清蘊先注意到的不是有人譏諷自己,而是年僅十歲的江衡就已能夠熟練地引經據典、撰寫文章,且言之有物、筆鋒辛辣,完全算得上神童。
她想了想,回內屋寫信,不僅允了此事,並讓院長因類施教,從此不用讓江衡和他人一起墨守成規地學。
清蘊記得當初三哥也誇贊過江衡,曾有教導他的意思,可惜二人如今身份特殊,即使他還記得這話,也不好再帶江衡去。
書院的事了,織經堂那邊便是如常呈稟堂中事務,沒什麼特殊。
清蘊擱下幾封信,沒把那些流言放在心上。
她固然在乎這些,也要名聲,但經過這些年,無論是京中權貴,還是尋常百姓,對她都是贊譽居多。不過世上有那麼多人,總有幾個會持不同意見,也喜歡抱著和他人不同的看法,好似眾人皆醉我獨醒般。
如果連這點小事都要氣,她未免氣量太小。何況,如今她的名譽並非這一點流言就能撼動。
如清蘊所想,流言尚未成勢前,她名下勢力都接連出手為她澄清。
除此之外,以王、孟、夏、柳四家為首,也都在不同場合公然駁斥流言。
陳危如今掌管五城兵馬司,手下則抓了一些帶頭的文人,以“妄議宮闈”“褻瀆聖學”等罪名將這些人重罰一番,以儆效尤。
不出三日,流言就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
李審言一直在老老實實地辦差、讀書,看起來毫無異狀,清蘊還以為他不知道這事,隨後在某日午後見到了他神采飛揚的臉。
“太子殿下心情如此好?”清蘊好奇。
李審言看向她,笑著道:“稍後你就知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