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102章: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第1/2頁)

加入書籤

在自然科學當中,有一定的自然規律,比如太陽每天東昇西落,一年四季輪迴交替,這些規律你可以在理論上進行懷疑,比如最有名的就是被視為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蘇格蘭不可知論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大衛·休謨提出的疑問;‘你怎麼知道太陽明天會照常升起’?他提出這個疑問雖然乍一看很無理,但是,人的思想是無邊無沿的,他也不是憑空亂說的,他是依據‘射手’假說和‘農場主與火雞’理論來提出的。

這兩個理論來自於高階工程師、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他是這麼說的:“在科學邊界的學者們進行討論時,常用到一個縮寫詞:SF,它不是指科幻,而是上面那兩個詞的縮寫。這源自兩個假說,都涉及到宇宙規律的本質”。

“射手”假說:有一名神槍手,在一個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個洞。設想這個靶子的平面上生活著一種二維智慧生物,它們中的科學家在對自己的宇宙進行觀察後,發現了一個偉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會有一個洞’&bp;。它們把這個神槍手一時興起的隨意行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鐵律。

“農場主假說”則有一層令人不安的恐怖色彩:一個農場裡有一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中午十一點來給它們餵食。火雞中的一名科學家觀察這個現象,一直觀察了近一年都沒有例外,於是它也發現了自己宇宙中的偉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點,就有食物降臨’。它在感恩節早晨向火雞們公佈了這個定律,但這天上午十一點食物沒有降臨,農場主進來把它們都捉去殺了。

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目前所看做鐵一般不變的規律,像太陽每天東昇西落,一年四季輪迴交替,也許就像是一個射手或者火雞得出來的規律一樣,誰能保證這是不是比我們更加高等的生物製造出來的假象?所以休謨才據此提出了自己的疑慮。

我們今天不是要探討理論上的無邊無沿,我們先達成一項共識,就是我們先把這個自然規律就當成是鐵律,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討論下面的事情。

那自然科學有這樣的鐵律對吧,那在現實中做實驗的時候,就相當於你有了一個不變的參照物,那就是類似於‘太陽每天東昇西落,一年四季輪迴交替’一樣的自然規律,這是沒有問題的。比如你做一個自然實驗,驗證是不是由A就能得到B,因為你是自然實驗,依據的是自然規律,那我們可以說是由A到達B,或者說,B是由A產生的,這樣沒什麼問題。

作用於自然現象的法則與任何人類的想法都是相獨立的一儘管這些法則的公式和選擇使用的範疇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所在領域的主流思想所決定的。對於一個評判標準的可行性,要確定科學假說的有效性是否可以根據科學方法評判。

但是,這隻限於在自然科學中,在經濟學或者說行為學上並不能這麼說。

為什麼呢?

這就是金融大鄂索羅斯在他的《金融鍊金術》裡提出來的‘反身性’理論。

因為在經濟學和行為學中,活動的主體是人,一旦任何活動有人的參與,那就不是簡單的從A到B了,那就是從A到人再到B了,可是,人的思維不像‘太陽每天東昇西落,一年四季輪迴交替’這樣是鐵律,而是不斷變化的,這樣的話,A到B之間的關係就變得複雜了。

也就是說,在現實當中,市場參與者的思維與市場之間相互聯絡與影響,彼此無法獨立,參與者的認知與市場永遠處於變化過程之中。參與者的偏向以及認知的不完備性造成均衡點遙不可及,而趨勢也只是不斷地朝著目標移動參與者的思維直接影響市場情景,往往會造成市場諸多的不確定性。

反身性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在任何包含有思維參與者的情景中,參與者的思想和現實情況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影響的關係。一方面思考者試圖去了解真實的情況,另一方面他們試圖獲得一個他們想象中的結果。

這兩種過程起到的作用相反:在求知的過程中現實是已知量,然而在參與的過程中,參與者的思想成為了已知量。在提出哪些是已知的而哪些是未知的時候,這兩種作用會相互干涉。

我們可以把反身性想象成參與者的思想和參與者所參與的情景間的反饋迴圈,反身性導致參與者對於現實的理解是不完美的,同時參與者的行為也會產生他們無法預知的後果。但這種求知過程與參與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求知過程與參與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機理並不簡單,而對於它可能帶來的結果也還沒有明確的解釋。

我們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我們語言的構建方式,許多的因素最終導致我們的認識是不完美的;我所說的不完美是因為我們身為參與者而產生的。當我們作為局外的旁觀者時我們自我的主張可以有選擇性地影響或不影響事實情況,而當我們身為參與者時,哪怕僅僅是去試圖理解事實情況的行為都已經改變了現實情況。

基於這種因果關係,我們所做的決策是不能以書本知識為依據的。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我們懂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做出更好的決策,但是知識本身是不足以成為做決策的依據的。

我們面對的情況具有不可知性,而知識只能解釋真實存在的事物,事實上,這些都是根據參與者對現實情況的認識而決定的。

如果參與者的認識是符合事實的,那事實就不會是不可知的,這樣參與者就可以根據知識來做出行動。

但是這不是真實情況。事實是不可知的,因為參與者的認識往往不對應事實。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像是迴圈邏輯,那麼你就理解對了。參與者面對的是一種迴圈反饋的情況,這就是我所說的反身性,試圖去理解這種情況所做的一切只會導致參與者一以及我們這些試圖去理解包含有思維參與者的情景的觀察者一陷入迴圈邏輯,這就是我想要進一步闡明的部分。

傳統的符合真理的理論認為知識是用真命題表達的:當且僅當X所描述的事實會真實發生時,X命題才是真的這樣的事實必須獨立於該命題,才能構成真實可信的判斷。

但是參與者的意識決定了未來的走向,而未來是根據不同個體當前抉擇的不同而不同的。因此,未來的事實不能作為獨立的真實依據,也就不能被現在的參與者當作知識來使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