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結局(上) (第1/3頁)

加入書籤

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結局上)

兵貴神速, 蕭無衍疾奔燕山率鎮遠軍眾將率先西下追擊謝崢,李拓奉令入宮求見聖上稟明此事,而姜幼安收到義兄傳進東宮的訊息時, 皇帝已命周統領協助李拓抽調五萬禁軍速速去支援鎮遠侯。

一步遲,步步遲。

黃昏,姜幼安趕來禦書房向父皇請命隨軍西征時,周統領、李拓及鎮遠軍諸將已號令五萬禁軍揮旗西行。

皇帝亦不願姜幼安再犯險, 聽見宮人上稟此事反倒鬆了口氣, 遂安撫太子道:“安安, 這段時日委屈你了, 如今東興侯謀逆西逃, 你自不必再困於東宮, 父皇這便撤了你的禁足, 明日你便去刑部視察重修律例之事如何?”

重修律法並非朝夕可成,從姜幼安提出此事至今已兩月有餘, 但近來棘手案件一樁接一樁的襲往刑部,是以如今的刑部尚書不過才剛剛命人整理好往年舊律及其相關判案卷宗。

姜幼安最近時常抱著燕律批註,聞言不禁無奈道:“父皇,您怎麼還當兒臣是小孩兒那般哄?重修律法, 事關國本, 茲事體大,便是諸事順遂,沒有三年五載也修不完大燕律。”

皇帝面色微訕,心道孩子真是越大越不好忽悠。

姜幼安卻繼續正色道:“可剿滅謀逆之徒迫在眉睫,父皇,兒臣絕非因一己之私才要西征,而是不想我大燕將士不枉死、想我大燕百姓少戰亂之苦, 謝崢假傳聖旨蒙騙軍中將士,那隨謝長山奪鄯州的將士又是否受了他的蒙騙?父皇,兒臣是太子,只有兒臣與大軍同行,那些被謝崢蒙騙的將士才有機會看清真相,才敢相信即便他們放下手中刀劍也仍可生還!”

說到此,姜幼安又一次朝父皇恭謹跪拜:“父皇!求父皇恩準兒臣與鎮遠侯同率西征大軍!”

姜文弗越聽神色越發凝重,身為父親,他不想孩子犯險,可身為一國之君,他似乎找不到理由去反駁太子這番言辭,東興侯假傳聖旨騙走的將士、駐守西境多年的數萬邊軍,還有這些將士身後的父母妻兒,他既為一國之君,便不能不為他們著想。

良久,皇帝沉吟道:“臣可傳聖旨給鎮遠侯便宜行事之權,無論是西境邊軍還是被謝崢騙走的將士,皆可降者不殺。”

姜幼安抬起頭,鳳眸炯炯:“那父皇可想過該如何安撫鎮守北境鎮遠大軍?此次隨鎮遠侯回朝將士不過兩三萬,駐守北境大軍卻有十數萬,鎮遠侯舊傷未愈,北境諸將皆知,父皇卻在此時讓他領兵征討逆賊,恐怕待訊息傳到北境,北境將士定會頗有微詞。”

姜文弗聞言定定瞅了眼自家孩子,摸著鬍子道:“太子同去,他們便不會有微詞?”

姜幼安:“非也,父皇,兒臣只是相信……有人能去北境傳話,安撫軍心,如此,父皇便可少一樁後顧之憂,甚至即便兒臣勸降不成,那人也可率南下支援。”

姜文弗微默,問:“太子的意思是鎮遠侯給你留了人?”

姜幼安未語,無聲點了點頭。

她雖未能與蕭無衍見面,可她知道,他定然給她留了可用之人,而在這長安,既知曉她身份又值得信賴之人恐怕就只有受過她救命之恩的顧師兄了。

“誰?”皇帝沉道:“太子且說來讓父皇聽聽,若你所說無錯,父皇便允你西征。”

孩子心意已定,即便此時攔住他,待回東宮後說不定就會想出什麼鬼主意偷跑,與其如此,倒不如答應她,讓她以太子之尊堂堂正正地與大軍彙合。

身為父親,姜文弗難免要為孩子多想一些,他自然相信兩個孩子之間有情意,但在這般危急關頭,蕭無衍那小子當真會想到為安安留下可用之人麼?

所以此事他必須要為安安把關,倘若那小子真將安安放在心上,那安安西征,他倒也可放心一二。

姜幼安聞言眼睛一亮,頓時起身道:“是顧青樹顧將軍,父皇若不信,大可現在派人去檢視。”

姜文弗略略頷首,揚聲喚來劉喜:“去,派人去顧府傳瞧瞧,若人在長安,便傳他入宮。”

劉喜恭謹應是。

姜幼安卻道:“也派人去蕭府瞧瞧,父皇,兒臣聽聞,蕭侯已搬去您賜給他的宅子住了,顧將軍此時或許就在您賞給鎮遠侯的大將軍府裡。”

姜文弗無奈看女兒一眼,輕嘆口氣對劉喜道:“就聽太子的,也派人去蕭大將軍府瞧瞧。”

劉喜公公忍俊不禁,“是,老奴定將這樁差事辦好。”

自長安往西,途徑秦州、定西、閔州便可至金城,如今謝長山已佔領青、鄯二州,若再讓謝崢、謝長河率軍逃至金城,那大燕便會在朝夕之間失去三座州城,屆時再想奪回恐怕必會經歷一場血戰,民不聊生。

故而若想速戰速決,以最小的代價奪下平定這場叛亂,那鎮遠軍便必須在謝崢父子抵達閔州之前攔截謝家軍。

暮色四合,謝崢率五萬大軍一刻不停地往西疾行,謝長河則率親信跟在大軍最末時刻探查長安動向。

蕭無衍今日午後便率鎮遠軍追擊的訊息不過兩個時辰便傳進謝家父子耳裡。

夜色正濃,大軍在山野間急速行進,謝崢昨日給謝氏傳信讓其在宮門前勸蕭無衍回鎮遠侯府便是想讓謝氏拖延時間,給謝家軍西行爭取更多的時間,不想謝氏竟如此無用,連這麼簡單的事都辦不好。

眼下鎮遠軍在後緊追,謝家軍若想平安無虞地抵達金城,恐怕要七天七夜不眠不休地行進。

但若如此,屆時這五萬大軍恐怕也無可戰之力。

閔州倒是近些,但也要不眠不休地趕五天路。

是以為今之計,只能舍棄部分兵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