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結局(上) (第2/3頁)
深夜,謝家軍抵達秦州,謝崢和謝長河兵分兩路,四萬將士隨謝崢繼續西行,謝長河則借修整之名率一萬大軍留在城中。
秦州與長安毗鄰,秦州知府和參軍乃是聖上門生,二人起初並未懷疑東興侯父子,可謝長河率軍留城之舉卻引起二人懷疑,時已至醜時,知府密會參軍,二人商議後便命衙役悄悄出城前去長安求證。
不想謝長河早有所料,在知府和參軍察覺不妥之前便暗中派手下親信奪下城門,那衙役尚未出城門便被守在城牆上的謝長河一箭穿喉,便是衙役身下的馬,也在謝長河箭下哀鳴倒地,人與馬瞬間溢滿空曠長街。
一萬將士後知後覺,終於驚覺東興侯父子率軍西行並非為了討逆,而是帶著他們一起成了逆賊。
可事已至此,叛逆之事板上釘釘,他們已無回頭之路,也只能聽令行事。
寅時,鎮遠軍日奔夜馳終於追至秦州之時,謝長河早已命守在城牆上的謝家軍換上秦州府兵的盔甲。
然夜色晦暗,斥候先行偵察,並未察覺城門守將有何不妥,可多年行軍讓蕭無衍對危險的偵察力遠超常人,他亦熟知謝錚此人稟性,謝氏是他嫡親的妹妹都會被拋作棄子,如今率五萬大軍行過秦州又怎會毫無後手?
蕭無衍命大軍停止行進,喚來副將:“你率三千精兵在城外安營紮寨,今夜小心行事,若秦州無異,便與李拓所率禁軍彙合後入城西行。”
副將領命,迅速率軍紮營。
蕭無衍則秘密率大軍繞城西行繼續追擊謝家軍。
城牆之上,謝長河無聲觀望原本離秦州城越來越近的塵囂漸漸歸於平靜,他亦是聰穎之人,蕭無衍既不率軍入城,那定是有所察覺。
不過他率軍留城本就只是拖延之計,即便只能拖延些許兵力,目的亦已達成。
夜風凜冽刮過人面,謝長河轉身下令召來斥候:“去探,查清敵方兵力幾何。”
被傳來的斥候二人心有疑慮,聖上既命他們西行討逆,長安來兵為何會是“敵”?可事到如今已不容置喙,二人只能垂首領命:“是!”
黑夜茫茫,斥候二人自城牆側邊小門悄悄騎馬出城探查。
待遠遠瞧見營帳火光,二人又迅速棄馬,在夜色中謹慎靠近探查。然即便如此,對早有防備的鎮遠軍而言,此二人的潛藏之術仍算不地高明——夜色寂靜,他們騎馬來,雖說在靠近營地之初便棄了,卻早已惹起軍中老兵注意。
留守營地的忠武將軍卻並未在一開始便捉捕此二人,而是待兩人分開各自行動之後才命軍中將士捉住他們,分開審訊。
“謝崢假傳聖旨唬騙爾等行謀逆之事,但鎮遠侯心慈,只要你明辨是非,侯爺願給你留一線生機——”
“哼!蕭侯與東興侯勢同水火,怎會放過我?爾等不必巧言令色,今日我既被俘,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你不在乎自己這條命,難道連家中老小的性命也棄之不顧?謀逆之罪,禍及三族,今夜你若戴罪立功,聖上素有仁德之心,定不會殃及你一家老小,而你,只需告訴我們如今秦州城中有多少兵力?”
“……”
約莫一刻後,兩波人審訊出結果急奔忠武將軍營帳,先後稟道——“將軍,屬下捉著個死心眼的,軟硬都不吃,張嘴就是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將軍!屬下抓的這個倒是坦白了,他說謝家在秦州城中留了一萬兵力,領兵之人乃是謝崢長子謝長河。”
若是其他將領,他們或可勸降,可如今是謝長河親自領兵,那這法子便無用了。
忠武將軍眉心一豎,沉問前來稟話的校尉:“你可確保他所言非虛?”
那校尉哀嘆了聲,回道:“他是為家中才和盤托出,話一說完便趁屬下等放鬆緊提之際抽劍自盡了。”
忠武將軍默了一瞬:“也是條漢子,傳令下去,立刻攻城——”
兩校尉立即應是,轉身出營帳召集將士。斥候遲遲不歸,謝長河定會起疑,而他們必須迅速行動,在謝長河察覺他們兵力不足之前先發制人。
秦州城牆之上,謝長河狹長雙眸無聲凝視黑夜,在聽見鎮遠軍烈馬奔蹄之聲時果然召來親信副將,命其率五千將士死守城門,他則率半數兵力在鎮遠軍攻城之際悄聲潛逃。
頃刻間,喊殺聲震天。
秦州知府和參軍本還在等手下回信,聽見這等動靜頓時暗道不好,參軍急忙登府衙烽火臺升煙召集秦州府兵。
一個時辰後,秦州府兵與三千鎮遠軍內外夾擊,終將逆賊困於城牆之下。
與此同時,周統領、李拓等所率五萬大軍亦抵達秦州城外。而直到親眼看見聖上身邊的禁軍統領率領大軍出現,秦州知府跟參軍兩人那顆跌跌宕宕一整夜的心才總算歸於實處。
姜幼安抵達秦州時已是午後。
彼時秦州府兵正在參軍的指揮下清理戰場,城牆內外綿延數裡的血水觸目驚心,秦州參軍並未見過太子,甫一發現有人率兵靠近城門,頓如驚弓之鳥號令府兵速速回城禦敵。
幸而他手下小兵有一眼力好的,遠遠望見那率兵之人身穿蟒袍頭戴金冠,心中一駭,急忙提醒:“崔參軍,來人好像是太子殿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