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五九章 大清剿 (第2/3頁)
想一想,用早期搜刮到的析津府財富,在戰後補貼析津府的百姓……倒真的是取之於其,用之於其。
就在大宋中軍進駐析津府的第五日,絡繹不絕的馬車從南邊進了析津府,就在那一天,原來百文一升的糧價,瞬間降到了三十文…~
這些糧食的發運點,並不是從大宋境內來的,而是從直沽口,從四皇子的海運商隊來的。
從朝廷擬定作戰方略時,四皇子這邊就開始運糧了……這樣說也不對,應該是,從北遼內亂開始,經朝廷恩准,四皇子的隊伍可以南下,就開始往北遼這邊販賣糧食了。
別覺得糧食不賺錢,海船的容量,南洋糧食的價格低廉,整個海運線的無風險,還有北遼乃至整個遼東的糧食短缺…~以上基礎,讓四皇子在糧食一項上,賺了個盆滿缽盈。
即便是朝廷收復燕雲後,要求將糧價與國朝境內持平,海運販賣糧食的營生,依然大有可為。
所以,四皇子那邊,早早的囤積了大批的糧食,就在他麾下陸戰隊打下的直沽口……是一個很有港口基礎的地方。
等朝廷大軍將燕雲十六州收復後,四皇子那邊也開始從直沽口為起點,向所有朝廷進駐的城池運送糧食……
在戰亂年月,糧食是最好的收買人心的工具,也是最好的安靖武器,甚至比火槍更有效。
在朝廷中軍進駐析津府七日後,整個析津府可以說已經完全歸心了……為口吃的,或者說為吃飽肚子,人們的選擇沒有意外。
就看不斷有人扭送那些原本是北遼軍卒,現在卻換了平民服飾,準備矇混過關的人,就能看出來,如今整個析津府百姓的心之所向。
這些,趙曦不覺得意外,諸位臣工可能有點意外,也沒當回事。
對於朝廷而言,這些事都微不足道。
“官家,是否可以讓汴梁那邊遴選官員了?十二州的官員配置,再加上郡縣,朝廷需要的官員太多了……”
王安石不是著急,現在的情形已經可以說是收復燕雲了,燕雲十二州都完全被大宋佔據了,也平穩接管了,甚至都收復人心了。
接下來自然就是官員派駐了。
當然,不能排除內閣有安置自家門生故舊的意圖。著急了。
“可以先讓汴梁那邊籌劃,至於何時到任…~找不到北遼耶律洪基那十萬主力,朕對燕雲還是不放心。”
開戰之前,北遼號稱八十萬大軍。
截止目前,已經在收尾了,將俘虜的,殲滅的全算上,也就二十多萬。
雖然北遼當初的號稱有些浮誇,但四五十萬應該是有的。
現在,朝廷的大軍已經在整個燕山以南展開了清剿,可收效甚微。幾乎見不到成建制的北遼隊伍。
這讓趙曦很不踏實。
都越過燕山了嗎?
就說是耶律洪基逃的早,有可能越過燕山,可後面的那些呢?也都越過燕山了?
至今仍然沒有訊息說北遼的朝廷喊話遊兵散勇。
大宋的騎兵出擊很及時,跟北遼潰兵的時間相差無幾,卻發現不了北遼大部隊的蹤跡。
到底還是地形不熟悉呀!
不管是追擊的隊伍,還是攔截者,都沒有上規模的戰鬥……也就是說,北遼在潰敗逃跑時,採取了化整為零戰術…~
“官家,大軍雖然在清剿,但還是以州府郡縣周邊為主。北遼對地形的熟悉程度,要高於我朝軍卒。”
“番騎隊又是以党項、吐蕃為主,不識地圖,很難做到絕對的無遺漏清剿。”
“若北遼真如官家所言,採用了化整為零的辦法,恐怕短期內很難做到清剿。而州府郡縣的治理,已經迫在眉睫了。”
“朝廷收復了燕雲,就應該儘快將燕雲納入朝廷管理。更何況,此戰已經算是結束了,官家的親征也該回朝了。”
“朝廷儘快遴選官員,將剿匪事宜交於地方安靖,合理佈防駐軍,才是朝廷如今該做的。”
戰事剛結束,王安石就操心朝廷的事了。
說起來,官家和諸位內閣,已經離開汴梁少半年了。
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結束了,該如何擬定賞功,官家也該回朝議定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