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五九章 大清剿 (第3/3頁)
王安石還有話沒說,他是真擔心賞賜不到位,而影響整個戰爭的收尾。
“王相,戰爭的結束並不是指佔領城池,戰爭的收尾工作在整個戰爭中,要比打戰本身更重要。”
“王相的意思朕明白,隨軍的內閣先查錄軍功吧,隨時與汴梁溝通,內閣儘快擬定出犒賞方案來,讓諸位將領安心……”
“對於朕而言,這場戰爭並未結束,或者說僅僅只是開始。後續的戰事,甚至比大戰本身更重要。”
有些事例沒法講明白。後世有無數所謂佔領和戰爭結束的例項,這也是趙曦一直強調戰爭以消滅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原因。
收復燕雲,並不是將燕雲置於長久的動盪不安中,既然收復,就是要讓燕雲像大宋境內一樣的平和。
趙曦不想做半拉子事,也沒臉接受一個半拉子的大勝。
燕雲安靖,才是收復燕雲戰爭的結束。
如今,北遼各部落勢力的首領,實際獵殺的不足三成。
別說皇族和後族,就是戰兵在五萬以上的大部落勢力,至今仍不能確定是否殲滅。
所謂的戰略目標,根本就沒有達到!
“著令全軍,城池周邊百里以內,全數交於戰車兵、火槍隊清剿!”
“各城池周邊百里到三百里之間,由番騎隊清剿,三百里以外的地區,交於輔助番騎以及招募番騎清剿。”
“同時,告知全軍,朝廷隨即擬定犒賞方案,在犒賞軍功時,將不分軍種,不分身份,一切以軍功為參考。”
“對於輔助番騎和招募番騎的草場犒賞,在燕雲範圍內的戰功,等同於隨後進軍草原的戰功,也同樣會以草場犒賞。”
“另外,昭告天下,燕雲範圍內的百姓,凡報告北遼各方勢力大軍蹤跡者,朝廷將以戰功賞賜,優先折算糧食和錢幣!”
北遼各方勢力之所以可以逃脫大宋軍伍的清剿,無非是依仗整個燕雲的地域廣大,依仗著他們對地形的熟悉。
很好!
那朝廷就把比他們更熟悉地形的百姓利用起來……
以原本北遼的財務狀況而言,大宋朝廷的犒賞會讓人動心的。
用後世的話,趙曦要將那些北遼潰兵、逃兵置於汪洋的人民戰爭中。
王安石還想說什麼,但是很明顯其他閣老似乎都贊同官家的意見。所以,他就只能先看看了,畢竟對於戰爭,他不熟悉。
用不著等多久,各路派出去清剿的奏報,就讓王安石明白了官家言之有理。
在清剿範圍逐漸擴大後,清剿隊伍自然就不再集中。
在中軍進駐析津府第十日,接到了第一個讓人很不舒心的奏報:一個五百人的清剿騎兵隊,出發三日後無音訊,最後找到的卻是五百具屍體。
而大宋裝備的強弩、短槍,以及大宋軍卒的單兵裝備,一律被帶走了。
“官家,大規模隊伍清剿,覆蓋範圍有限,而小隊清剿很容易再次發生此類傷亡…~”
即便是在雙方的騎兵對戰中,大宋也沒有出現過五百番騎整隊被殲滅的情形…~
關鍵是這樣的的殲滅,導致了大宋軍備的丟失外漏,這很嚴重。
“還是協同清剿吧!看來朕單純考慮戰車兵和騎兵的機動性有些片面了。”
“著令負責清剿的番騎隊,每隊出征時,必須有戰車隨同,不得少於每百人隊一輛戰車的配置!”
本來以為,以騎兵的機動性優勢,可以在短時間內清剿最大範圍的區域…~疏忽了。
趙曦也是著急了。
從目前情況判斷,耶律洪基應該是已經逃出燕山。
對於趙曦而言,不能殲滅北遼君王,這一戰還真的不能算結束。
自己還是受王安石的影響了,真的覺得離開朝堂很久了。
↑返回頂部↑